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陆游(1125-1207) > 《书愤》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031995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 ① 苏武餐毡:苏武困于匈奴,数十年吞毡咽雪,忠心不泯。② 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愤”字抒发情感的。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书愤(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白发萧萧”写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
B.颔联用词讲究。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抒发情感的不同。
2022-07-24更新 | 14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本诗与《书愤》同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之美称。③草:指草书。④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⑤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化用此句。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全诗以“愤”贯穿始终,前两联写早年的抗敌抱负,后两联感叹暮年壮志难酬,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悲愤。
B.《书愤》最后两句以诸葛亮自况,立志北伐,死而后已,表现出诗人历经艰难却矢志不渝,心存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热情。
C.《临》开篇两句以比喻和问句,流露出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感叹,隐约体现了诗人长期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郁悒情怀。
D.《临》中间四句笔锋一转,通过描写春雨过后叫卖杏花的情景及写字、品茶的雅趣,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恬淡自适的心境。
2.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2020-02-21更新 | 29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遥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气如山”三字洋溢着激奋之情。
B.颔联追写战斗生活,选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意象,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画卷。
C.尾联追慕先贤,感慨良多,诗人苦恨无诸葛亮之才,无法一展抱负,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酷似杜诗,如此诗句源自诗人亲身经历,饱含着诗人切身感受。
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2022-01-27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