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5 题号:103377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开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执政不得已,除锋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真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软/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B.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
C.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D.服章,“服”指“服饰;“章”指玉带,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非,并注重教化,深受百姓的爱戴。
B.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订交,并荐举他赴京应试。
C.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合污。后来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王钦若再三阻挠。
D.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言劝告,他却不为所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
(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5.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处州照水堂记
宋 苏舜钦
括苍郡署冠山之椒,林壑蔽翳,故当暑有蒸郁之烦,至者或神明不开则事务隳废,咸平初,杨文公起凝霜阁,下览平旷,得遥岑远林之赏,当时固已为嘉处□。景祐中,孙公元规以言事南迁,移守此郡,考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又得西北隅绝𪩘之巅,刬去丛秽,化出异境,溪山之势,奔放坌来,始规地命名,诏徙他郡。
②后更三守,泯然不寻。李君然明之来,刷剔隐滞,纲条一心,吏民晓然,逾年甚便,然后思有所以自适,且将以风迹留遗乎后人,景与意并,正获乎元规之地,遂构广厦,且以照水题之。摩豁虚明,坐视千里,虽甚盛暑,洒然如秋,有长溪者,源自闽来,趋过槛下,前向南明山,盖王方平之旧隐也,苍峰古刹,阴晴隐见。又于东南创月轩,稍却为燕阁,阁之右又为风亭,亭前启轩曰夕霏,是皆出于照水,而乃有斯胜也。华榱髹楯,下上相焕,易去榛莽,与政俱新,盖基于元规,成于然明,使元规之久,则然明乐成其成矣。然明之去速,则来者其谓斯何!二君默契,遂亡异趣,是政之所起,故自有乎后先。
③一日然明书来,求予文其事,予慨然东望,神爽坐驰,恨不能剧饮酣歌,俯仰周览于其上;又不能具道其营建之勤,山水之胜,徒胸中耿耿,终日有所思,然明或能图以为贶,使予对而销忧,尚可更发咏歌,以足其未至者矣。
1.分析第1段划线句的作用。
2.文中第1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3.概括第2段“而乃有斯胜也”中“胜”的内涵。
4.下列对第3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照水堂由三人修建完成,作者都做了详细记录。
B.每次修缮照水堂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改造。
C.照水堂周围的山水之胜作者无法一一加以描述。
D.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为了满足没有达到之人的愿望。
5.孙元规和李然明“二君”的“默契”体现在哪里?
2016-11-18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默先生传

宋·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三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附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从者百人     卒取下者矣B.来,吾语          试言其次者
C.冀用          何疾不容D.不如亟行,适异国   公议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舍颖为居庐——先生在颖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②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贵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面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
7.《论语》中有孔子关于“友”的言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以孔子的标准,你认为任意是公议先生的益友还是损友?为什么?
2018-11-08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知杭州,叔党年十有九,以诗赋解两浙路,礼部试,下。元祐七年,先生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明年,先生出帅定武,即谪知英州,继贬惠州安置,三年,迁儋耳安置。既四年,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万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南居而乐焉,非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循省而郁结,则敢乐?惟是叔党,于先生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于先生前,先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叔党之风,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霈然起天下父子之性。

先生还,至永州,稍还仕版,居阳羡,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终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或时一至京师,自得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后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可以其志,而无邦家以容,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康之志气尤异,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每称其孝以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无他,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行于世。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曰“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苏过字叔党,轼季子也,迨同母生。性至孝,母卒未免丧,从轼迁岭海,以远去母殡为恨,手书经藏罔极之痛,轼记其事。及赴儋耳,市无肉或至累日,轼惟食芋饮水,杜门送日。过无以为养,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轼甘之而喜为赋诗,其能养老类如此。又尝叹过夫妇孝,亦见于诗也。后知郾城令,以法令罢。起为中山倅,从其帅陈公游天宁寺,题名寺壁,作《登城口号》诗。时宣和五年九月七日也。迈、迨为诗,文字皆有家法。过于画亦续一灯。及卒,晁说之志其墓。过有传,此乃补史所不备云。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注:①两浙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②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薄册,亦借指仕途、官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先生前                                 效:模仿B.可以其志                                 肆:发扬
C.叔父每称其孝以宗族             训:教诲D.手书经藏罔极之痛                    申:表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邈万死不测之险也                           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循省而郁结,则敢乐                           由知吾可也
C.以视终之志                                        风雨兴
D.迨同母生                                        而吾子之所共适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够直接表现苏过至孝的一组是(       
①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                           ②翁樵则儿薪之                           ③遂家于颍昌
④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                    ⑤以远去母殡为恨                    ⑥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B.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C.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D.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过的人生与其父苏轼的经历密切相关,元祐五年苏过参加礼部试,未能考取,元祐七年,苏轼官拜兵部尚书的时候,苏过任右承务郎。后来苏轼被贬偏远之地,苏过也跟随而去。
B.苏过追随父亲到了海岛,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父亲,而且给了父亲极大的心灵慰藉,甚至影响了海岛上的民风。
C.晁说之在文中提及了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嵇康及其子嵇绍,借此来与苏氏类比,表达了对苏氏父子的经历的遗憾。
D.通过苏过与其父在海南的经历,我们能体会到苏氏父子的心境,难怪苏轼在海南写下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名句。
2023-01-26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