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宋濂(1310-1381) > 《元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10361204

①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③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④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⑤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⑥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⑦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
B.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
C.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
D.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那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即祖父。母系社会,母亲的父亲叫大父。父系社会初期亲的父亲称为大父。文中“曾大父”即为曾祖父。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书》、《礼》、《乐》、《春秋》一起并称“六艺”。
C.“服除”又叫“服阕”,守丧期满除去孝服。官员若遭逢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制三年。守制期满,是他们仕途的新起点。
D.“癸丑”为干支纪年,除了干支纪年,古代还可以用年号纪年,如文中出现的“中统元年”、“世祖”,年号也就是指“国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海云禅师被世祖召见,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请他一起入府觐见,刘秉忠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王者神武不杀来极力赞颂皇上,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唐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

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

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B.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C.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D.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币: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D.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2)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2017-06-09更新 | 9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孛术鲁翀,字子晕,其先隆安人。翀稍长,即勤学。父殁,家事渐落,翀不恤,而为学益力。大德十一年,会修《世皇实录》,燧首以翀荐。延祐二年,迁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多所建白。五年,拜监察御史。时英皇未出阁,翀言:“宜择正人以辅导。”帝嘉纳之。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巡按辽阳,还往淮东核宪司官声迹,淮东宪臣,惟尚刑,多置狱具,翀曰:“国家所以立风纪,盖将肃清天下,初不尚刑也。”取其狱具焚之。时有旨凡以吏进者,例降二等,从七品以上不得用。翀言:“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若一概屈抑,恐未足尽天下持平之议。请吏进者,宜止于五品。”许之,因著为令。

泰定元年,迁国子司业。明年,出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曰:“吾得贤佐矣。”翀曰:“世祖立国,成宪具在,慎守足矣。譬若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翀乃开壅除弊,省务为之一新。三年,擢燕南河北道廉访使,晋州达鲁花赤有罪就逮,而奉使宣抚以印帖征之,欲缓其事,翀发其奸,奉使因遁去。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诸生素已望翀,至是,私相欢贺。翀以古者教育有业,退必有居。旧制,弟子员初入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翀曰:“与其餍口腹,孰若为吾党燥湿寒暑之虞乎!”命撙集之,得钱二万缗有奇,作屋四区,以居学者。诸生积分,有六年未及释褐者,翀至,皆使就试而官之。迁礼部尚书。有大官妻无子而妾有子者,其妻以田尽入于僧寺,其子讼之,翀召其妻诘之曰:“汝为人妻,不以资产遗其子,他日何面目见汝夫于地下!”卒反其田。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谥文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B.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C.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D.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是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古时也叫“出闺”,俗称“即发女子”“女子出嫁”“女子出门”等.
B.巡按,派官巡视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始于唐。明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但号称代天子巡狩。
C.奉使宣抚,官名。元代,朝廷常临时派遣官员至各地视察,以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任此视察官者称“奉使宣抚”。
D.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文中喻指始任官职。“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中的“释褐”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孛术鲁翀刻苦自励,屡获升迁。他自幼勤奋好学,得到姚燧的举荐获得官职,后来又逐步得到提拔,担任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职。
B.孛术鲁翀重视教育,兴资办学。他建议皇上请正直的学者教导英皇,还将学生人学时应缴纳的拜师礼集中起来,建造宿舍,供学生使用。
C.孛术鲁翀不畏强权,敢于直谏。在淮东巡查时阻止官员对百姓滥施刑罚,还公正对待凭吏员身份进用的人,最终都得到了皇上的高度赞扬。
D.孛术鲁翀坚持道义,以理服人。有个大官的妻子没有儿子,她不把田产留给小妾的儿子,而要捐给僧寺,但在鲁翀义正辞严的责问下得以改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殁,家事渐落,翀不恤,而为学益力。
(2)旧制,弟子员初人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
2020-03-08更新 | 1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不华兼善。家贫,好读书,能记问。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明年,对策大廷,赐进士及第。顺帝即位,加文宗后太皇太后之号,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皆列地封王。泰不华率同列上章言:“婶母不宜加徽称,相臣不当受王土。”太后怒,欲杀言者。泰不华语众曰:“此事自我发之,甘受诛戮,决不敢累诸公也。”已而太后怒解曰:“风宪有臣如此,岂不能守祖宗之法乎?”赐金币二,以旌其直。召入史馆,与修辽、宋、金三史,书成,授秘书卿。转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大水害稼,会泰不华入朝,力言于中书,免其租。至正元年,除绍兴总管。革吏弊,除没官牛租,令民自实田以均赋役。行乡饮酒礼,教民兴让,越俗大化。台州黄岩民方国珍入海为乱,诏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泰不华迁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分兵于温州,使夹攻之。未几,国珍寇温,泰不华纵火筏焚之,一夕遁去。既而孛罗帖木儿密与泰不华约以六月乙未合兵进讨。孛罗帖木儿乃以壬辰先期至大闾洋,国珍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死者过半。孛罗帖木儿被执,泰不华自分以死报国,语众曰:“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众皆踊跃愿行。时国珍戚党陈仲达往来计议,陈其可降状。泰不华率部众,张受降旗乘潮而前。船触沙不能行,垂与国珍遇,呼仲达申前议,仲达目动气索,泰不华觉其心异,手斩之。即前搏贼船,射死五人,复斫死二人。贼群至,泰不华嗔目叱之,杀二人。贼攒槊刺之,中颈死,犹植立不仆。年四十九。

(节选自《元史·泰不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
B.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
C.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
D.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成人后所取,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相为表里,又称“表字”。
B.对策,科举考试的一个环节,由考官就儒学或时事方面来设置问题,供考生回答。
C.路,一种行政区划名称,宋、金设有路这一行政级别,元朝承袭下来并有所改革。
D.元史,“二十四史”之一,是遵照康熙的诏令编写的一部记载元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不华家贫好学,参与编纂三史。他虽出身贫苦却聪明好学,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后来奉诏参与纂修辽、宋、金三史,书成之后,被授予秘书卿一职。
B.泰不华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他在元顺帝封婶母为太皇太后,封宰相大臣为王时,冒着杀头的危险上书皇上的做法不妥,后来得到了太后的谅解。
C.泰不华注重教化,关心百姓疾苦。他曾为民请命,让朝廷免除了浙西灾民的租税;在担任绍兴路总管时,他除吏弊、减赋税、办教育,教化越地百姓。
D.泰不华勇猛无畏,为国牺牲生命。他受命到浙江温州参与平叛,与方国珍多次交战,最后一役,他在射杀多人后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死后也直立不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珍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死者过半。
(2)时国珍戚党陈仲达往来计议,陈其可降状。
2021-04-28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