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1037843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充媛董氏薨,辍朝成服,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近者西祸生于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B.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C.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D.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汉之后并非天子专用。也作“卤部”。
B.西夏,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建立的朝代,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C.戎夷,戎指北方少数民族,夷指东方少数民族,文中“戎夷”泛指少数民族。
D.配飨,古代专指帝王宗庙及孔子庙的祔祀,后通指其他祠庙的祔祀,也作“配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孝老爱亲,能身体力行。父亲在杭州任职,他请求外调苏州,以便侍奉父亲;父母去世后,他谨守礼节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悴。
B.司马光心系边关,献安边之策。对于边境事务,他认为关键在朝廷政策和用人,他反对赵滋以勇猛凶悍治边,也反对李中祐的姑息纵容。
C.司马光关心百姓,重休养生息。他主持永兴军务,抵制宣抚使分拨人马、征调百姓戍边的命令,敢于承担责任,呼吁国家和人民休养生息。
D.司马光一心为国,得身后荣宠。他去世后,太皇太后和皇帝亲自吊丧,赠封爵位;京城百姓罢市前往吊唁,有的人甚至卖掉衣服来祭奠他。
4.课内文言文翻译。
(1)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璠间。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度支。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祐,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考中进士及第;曾在后周担任官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许仲宣精明能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件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如数交付。
C.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答复就让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与县令分掌县印时,县印丢失,上司下令逮捕县府所有小吏,且把县令及主簿的家人入狱审问。县令听说后,仓皇失措,仲宣却泰然处之。
4.把文言选段中划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020-12-13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时虞允文当国/帝锐锐意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初设于边防重镇,唐末内地普遍设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B.建康,是南京市在六朝时期的名称,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因此,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
C.夷獠,是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为华夏,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狄、戎。
D.长短句,古代文体,在宋代以后,是旧体诗词中词的别称,但是在北宋时期,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智谋过人,嫉恶如仇。和尚义端是在他说服下投奔耿京的,后来窃取了耿京的大印出逃,辛弃疾预料到义端必然投奔金帅,成功追杀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肯定。
B.辛弃疾心忧百姓,关注民生。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他认为那里因为风俗顽悍,獠人的骚扰才常常发生,于是上疏建议筹建飞虎军,让獠人望风慑服。
C.辛弃疾忠心国事,执行力强。他在中原时就曾劝耿京归附宋朝,后来在创建飞虎军时,遭受来自枢密院的阻挠,但辛弃疾反而做得更努力,阻挠者最终没能改变他。
D.辛弃疾很有文才,词作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墓旁的僧舍时,听到堂上有大呼的声音,像是在替辛弃疾鸣不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2)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乘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021-03-18更新 | 20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B.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C.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D.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太祖是他的庙号。
B.受禅为接受禅让,“禅让”可分为“内禅”和“外禅”,文中所指的情形为“外禅”。
C.谏议大夫为秦代始置的官职,专管评议、选拔官员的事务,有时一朝有数十人之多,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早受青睐,君臣关系融洽。太祖在受禅前就认为赵普是个奇才,受禅后对赵普委以重任,太祖曾微服私访到赵家,君臣席地而坐,畅饮甚欢。
B.赵普遇事多谋,君臣不谋而合。太祖和赵普谋划攻打太原之事,赵普认为太原是天然的屏障,等到平定各国后再来攻打太原,这是很容易的事情。
C.赵普早年寡学,晚年读书勤奋。他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但学问不多;晚年他手不释卷,抓紧时间整天读书,处理政务能做到游刃有余。
D.赵普遇事坚持,最终说服君王。他曾力荐某人为官,太祖不答应,但赵普毫不气馁,以刑赏之理来说服君王,后太祖明白,最终任用那个人为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020-07-17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