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103851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潭,致汉为宾客。尝造赵汝谈,汝谈曰:“第一流也。”江东提刑赵汝腾荐汉于朝,诏免解差,充象山书院堂长。赴礼部别院试,正奏名,授上饶县主簿。江东转运使赵希塈言:“汉,今海内知名士也,岂得吏之州县哉!”诏循两资,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

授太学博士,转对,言:“太祖之天下坏其半者,蔡京、王黼也。高宗之天下坏其半者,郑清之也。”又曰:“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依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舍此不务,而徒以九重之深、一笑之适以为乐。乐极而思之,吾有朝廷而不能治也,吾有黎民而无与保之也,起视四境,而外侮又至矣。虽有郑、卫之音,建章之丽,琼林之积,亦独何乐哉!”

召试馆职,迁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差充太常博士,受命进《冠箴》,诏令太子拜谢。升秘书郎,转对,极言边事,以为:“今日扶危救乱无复他策,在乎人主清心无欲,尽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大臣公心无我,尽用天下之人才以强本,庶几尚有以亡为存之理耳。”

迁太府少卿,升兼太子谕德。疏论:“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陛下灼见其故,斥而远之,臣意其影灭而迹绝矣。岂料夫阴消而再凝,冰解而骤合,既得自便,即图复用,以其罪戾之余,一旦复使之出入壸奥之中,给事宗庙之内,此其重干神人之怒,再基祸乱之源,上下皇惑,大小切齿。自古小人复出,其害必惨。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休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书挽留。度宗即位,累请致仕,授华文阁待制、知宁国府,赐金带。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

(选自《宋史·汤汉传》,有删改)


【注】①壸奥:壸闱,内宫。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B.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C.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D.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汉以来通用的职官名称,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
B.转对,朝臣定期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陈述对国事的意见,回答皇帝的提问。
C.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届时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
D.休致,指官吏年老体衰退休,泛指官员辞职归家,也称“致仕”“致事”“致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汉才名俱显,颇受认可推重。汤汉得到柴中行等人赏识,在上饶县主簿任上被越级提拔。
B.汤汉忠贞有识,敢于正言直谏。进言皇上要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避免陷国家于混乱之中。
C.汤汉直斥奸佞,具有超凡胆识。他敢于犯颜上疏,直陈董宋臣危害之烈,坚决反对起用他。
D.汤汉品德高尚,淡泊官场名利。汤汉极具操守,尽管多次辞官但皆未被允可,后死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
(2)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5.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朝廷对汤汉的重视?
19-20高一下·山东烟台·期中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①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裒:póu,聚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能语其          要:要旨,要点
B.米以救饥者        易:交易,交换
C.乃裒缗得二千       羡:羡慕,向往
D.至杭             既:已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与此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D.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5.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2022-11-04更新 | 1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
B.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
C.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
D.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B.“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
C.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
D.次,驻扎。文中的“次”与《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
(2)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2021-06-01更新 | 2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端,又字履善,古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宋在位久,政理浸息,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威。帝亲拔为第一。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上书“乞新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共罪,亦不。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

江西室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独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清,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归,天祥以此得选去。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押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日:“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大义于天下者,不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见在柙,百计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迁至刑部郎官                                稍微
B.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               回复
C.欲大义于天下者                                通“伸”,伸张
D.百计之,终不可得                            驯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以为天祥,禽之                  屈心抑志兮
B.言者力赞从天祥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C.不成败利钝动其心                      背绳墨追曲兮
D.是其所欲有甚生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B.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思/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C.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D.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亦作“对册”,古代被召见或应考的人对于皇帝所问有关治国策略的回答。
B.肩舆,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C.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D.德佑,古代帝王的年号,般皇帝都有一个年号,如崇祯、嘉靖、世祖等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轻有为,展现非凡才能。他二十岁中进士,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侃侃而谈,得到皇帝赞赏,被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
B.文天祥敢于直言,嫉恶如仇。他对宦官劝说皇帝迁都的事情极力反对,多次请求皇帝治罪,甚至不惜以自免官职为代价。
C.文天祥誓死不降,表现民族气节。他对弘范劝其做宰相始终不为所动,对在燕所给的优厚待遇置之不理,始终不屈服。
D.文天祥视死如归,决不苟且偷生。他觉得自己所能做的事已经完成,主动请死,从容就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的选择。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
(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2019-12-25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