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28 题号:1041108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杜甫(712-770)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郊野茫茫,月光普照。
B.天边的“稀星”乍隐乍现,在明月朗照的映衬下显出一种有气无力的样子,应了诗题中的“倦”字,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倦态。
C.颈联写的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流萤暗飞自照,水鸟相呼结伴,生机勃勃的场景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无人相伴的孤寂。
D.诗的前六句描写自然景物,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所有的景物都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面上看全在写自然景色,但处处隐现着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2021-01-30更新 | 11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D.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021-07-31更新 | 19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新竹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于成都浣花溪畔营造草堂时,以诗代函,于其好友,绵竹县令韦续处觅得绵竹一丛,植于草堂,此竹尚存活于杜甫草堂。②“县”通“悬”,屋檐之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标题中的“觅”和郑诗的标题中的“新”都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意。
B.杜诗和郑诗都重点描写了竹子的高耸之态,蕴含着两位诗人的喜悦之情。
C.杜诗中流露出曾经不能尽情赏竹的遗憾之意,而郑诗全然没有这种情绪。
D.杜诗抒情委婉含蓄、雅致隽永;而郑诗的抒情则豪放、高昂,令人激动。
2.这两首诗都是咏竹之作,但是竹子所蕴含的深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10-22更新 | 2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