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贤生A于其时B亦无以C立D于天下E封建者F为之也G岂圣人之制H使至于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许,希望能够允许,“幸”与《观沧海》中“幸甚至哉”的“幸”意思相同。
B.神灵,有神异、威灵之义,与现代汉语中“各路神灵”的“神灵”意思不同。
C.仍之,因袭它们,“仍”与《孔雀东南飞》中“仍更被驱遣”的“仍”意思不同。
D.封建,指封国土、建诸侯,在封定的区域内,受封者享有世代相传的权利财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初年,面对国家刚刚统一的形势,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在偏远的地区设置王国来镇守这些地区,其他大臣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B.李斯以周朝分封的许多同姓子弟的后代相互攻杀、各路诸侯因此攻击他们为例,证明立诸子为侯不便于国家治理,得到了秦始皇肯定。
C.柳宗元认为,殷、周的圣王分封诸侯,是两个朝代在建立之时为了国家安定,不得已采取的政策措施,而并不是出自当时圣王的本意。
D.秦朝采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它开启了公天下的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2)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二年秋流寓夔州期间。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极为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平安、温暖、祥和的境地,闻到家的味道。
B.颔联由首联黄昏中的暖色调转为月光下的冷色调,两联温馨和凄凉互相映衬,情感的丰富尽在不言中。
C.颈联按照意思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诗人将词序倒置,使声调更加和谐,情感更加含蓄。
D.尾联“何须”其实是“更需”,诗人夜深独坐,不禁祈盼桌上的油灯能结出更多的灯花为自己带来好运。
2.有评论认为,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足下离东都,凡两度枉问,承已达宣州,虽抱羁旅之念,亦且可以度日,无入而不自得。乐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以御外物者也,况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辈。宣州虽称清凉高爽,然皆大江之南,风土不并以北。将息之道当先理其心心闲无事然后外患不入。风气所宜,可以审备,小小者亦当自不至矣。足下之贤,虽在穷约,犹能不改其乐,况亲爱尽在左右者邪

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至于心所仰服,之言行,而无瑕尤,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抑犹有可疑者。仆谓之曰:“何疑?”疑者曰:“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如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服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曰:“凤凰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疑者乃解。

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天邪?未可知也。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合于天而乖于人,何害!况又时有兼得者邪!

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目视昏花,寻常间便不分人颜色;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其一,须亦有一茎两茎白者。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强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于久长哉?以此忽忽,思与足下相见,一道其怀。足下何由得归北来?仆不乐江南,官满便终老嵩下,足下可相就,仆不可去矣。愈再拜。

(节选自韩愈《与崔群书》)

【注】①清河者:这里指崔群。②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借指官位。③眉寿:长寿。古人认为眉毛长是长寿的象征,故称“眉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息之AB当先CD其心E心闲F无事G然后H外患不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承已达宣州”与《归去来兮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含义相同。
B.“考之言行”的“考”指考察,与成语“深稽博考”中的“考”含义相同。
C.“千乘之位”与《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中的“之”,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D.“足下何由得归北来”与《苏武传》中“子卿尚复谁为乎”的文言句式类型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群离开东都洛阳来到宣州,韩愈认为他能乐天安命,不以得失为忧,希望他善于保养身体。
B.韩愈多年来往游处于朋友之间,交往相识的有成百上千人,但真正仰慕佩服的只有崔群一人。
C.韩愈认为自古以来不贤者大多在机遇、寿命长短等方面都优于贤者,这与上天的意志是相悖的。
D.作者向友人倾诉了身体、精神状况的不佳和家中遭遇的不幸,表明终老嵩山的愿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之贤,虽在穷约,犹能不改其乐,况亲爱尽在左右者邪!
2)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
5.为什么有人认为崔群虽十全十美,仍然有可怀疑的地方?韩愈又是如何答复的?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舜之子亦不肖。舜之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朱之不                       肖:孝顺
B.舜之               相:辅佐
C.莫之致而          致:求取
D.传之子而当不             淑:美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                    禹传
B.昔舜荐禹于天     虑其患而不传
C.不从尧之子从舜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
D.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            尧舜传贤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诗和卢诗的结构相同,均为前两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感慨。
B.吴诗和卢诗都运用了衬托,吴诗以莲心的苦反衬莲花的美,卢诗用池之美衬托荷之美。
C.吴诗和卢诗都对莲进行了吟咏赞美,但吴诗还富有哲理意味,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
D.吴诗和卢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然相同,但吴诗是题画诗,卢诗是咏物诗。
2.这两首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但蕴含的意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已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刘长卿

兰桡缦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

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

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

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朋友在春日泛舟耶溪,轻舟缦转,但见溪水、白云、青山相接相映。
B.渡口因游人众多停满船只,垂柳深处的人家显得分外宁静,二者形成对比。
C.诗人写耶溪春色千年常在,遥忆此时的家乡,以时空延伸拓宽了诗的意境。
D.耶溪景色让人有悠然、超尘出世之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相似之处。
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宿晋昌亭闻惊禽【1】

李商隐

羁绪鳏鳏【2】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 过尽南塘【3】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4】,远隔天涯共此心。

注释:【1】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2】鳏鳏: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3】曲渚、南塘:均为晋昌亭附近地名。【4】失群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何限:多少,几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绪”二句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
B.“飞来”二句承接“见惊禽”三字,写出惊禽飞来飞去、栖处难寻的状态。
C.“榆塞笛”想象北方边塞征夫吹笛的苍凉场景,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悲哀。
D.“橘村砧”描写捣衣之声,与“捣衣砧上拂还来”在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惊禽”比兴,将自己的心态、情感寄托于物象之中,意味隽永。
B.“烟方合”“树更深”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凸显了惊鸟徘徊之久。
C.“胡马”句中“和”意为“应和”,这个字将人的情味融进了胡马形象。
D.本诗四联皆用对仗,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尾联收束全诗,点明主旨。
3.从全诗看,“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两句有何作用?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谒文宣王庙

罗隐

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九仞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狐狸。

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

傥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

【注】①本诗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其时佛道盛行,儒学衰微。文宣王,即孔子。②悲麟:《孔丛子·记问》记载:“子曰:‘今宗周将灭,天下无主,孰为来哉。’遂泣曰:‘予之于人,犹麟之干兽也,麟出而死,吾道穷矣。’”③叹凤:《论语·子罕》记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叙事,紧扣诗题,统摄全诗,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以及缘由。
B.首联下句写景,孔庙树木凋零的环境与《蜀相》中“柏森森”的环境不同。
C.颔联对仗工整,“九仞”“三间”相对,前者言围墙之高,后者言荒殿之多。
D.颈联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雨”“露”以人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2.诗歌是如何表现奉儒尊儒的情感的?请结合后三联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普洱市高三统一复习检测(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诗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②房星:星宿名。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联点出房兵曹的胡马的出处并不寻常,紧接着勾勒出胡马神清骨峻的形象。
B.第一首诗颈联写出了骏马纵横驰骋无可抵挡,值得人生死相托,盛赞马的才能和品德。
C.第二首诗前两句语言较直白,在强调马非同凡俗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D.这两首诗虽同为咏马,但风格特征大为不同,第一首诗沉郁顿挫,第二首诗浑厚凝重。
2.好的咏物诗,既能在物之内,又能出物之外,善于将这两者统一起来。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对此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学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霁”字点明重阳登高时的天气,与“雨歇”相应,营造了雨后清新明朗之景。
B.雨后菊花仙姿绰约,御梨经霜后果实饱满,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
C.人们鬓插茱萸,相互祝寿,女子头戴翡翠,翩翩起舞,描述的场景真实而浪漫。
D.“舞作愁”与“花宜寿”相对,看似写愁,实则写喜,与整首诗情感基调一致。
2.诗的尾联说“此风流”陶潜也未曾见得,这里的“风流”与陶潜“篱下醉”之风流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部分学校/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