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此诗系王维晚年酬赠给事中郭承嘏而作。给事,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常侍皇帝左右。③洞门,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绘景达意、状物寓情,词意严整精到,格调音韵谐和,典雅温厚。
B.首联写宫殿外瑰丽幽雅的春景,突出了郭给事的官高位尊,门生显达。
C.颔联写馆阁内郭给事为政务操劳,忙碌到很晚,“省中啼鸟”以声衬静。
D.颈联写郭给事早晨盛装上朝侍君,傍晚捧着诏令向下传达的贤劳。
2.同为酬赠诗,本诗尾联表达的感情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于《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但是诗人却主要着墨于静,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请简析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
2020-11-28更新 | 40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两首有关赤壁的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从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写起,进而冷静地对这场战争进行思考。
B.杜诗的三、四句表面上是在假设二乔被困,实际上是在说这场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
C.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极写战争场面之酷烈。
D.胡诗后两句说的是两国交兵不用去挥舞长剑,就已经挫败敌军的百万雄兵。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但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不一致,请简要概括。
2020-10-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天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6 . 阅读下面的《蜀道难》选段,按要求答题。

噫戏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诗的开篇连用两个叹句,其用意是什么?
2.诗人借助艺术想象,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极写山势高危,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2020-09-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的状态的植物,一个写在早春寒意中卷缩不舒的芭蕉,一个写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怜爱之情。
B.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未展芭蕉》首句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让人感受到诗人秉烛夜游的寒意。
C.第二首诗诗人忠告海棠“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露花蕾,就暂且让应时的桃花李蕊,闹腾在和煦春风中。诗人借未开海棠的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寄托了自己洁身自爱,甘于清净的品性。
D.第二首诗文字浅易,含意隽永,构思精巧,耐人寻味。诗中描写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的风姿, 既显示了诗人观察和体物的精细,又带有哲理意味,借花喻世晓理,告诫儿辈,语重情长意切。
2.试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2020-09-14更新 | 39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③小乌巾:《南史》载,“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一、二句“乐景写哀”,韦曲花开“无赖”,却让家家户户烦恼到极点,突出了 “恼”。
C.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D.从总体上看,此诗用了 “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六句实写,后两句虚写,章法严谨。
2.作品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②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为东北边防重,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③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蓟城: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初到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首先令他心“惊”的是汉家大将营中吹击鼓、喧声重叠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了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B.联“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写诗人在朦胧的曙色中,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明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C.颈联两句,前一句写沙场烽火连天,这是进攻的态势;后一句写蓟城山海拱卫,稳如磐石,这是防守的地势。边塞重镇,攻守兼备,令人感奋。
D.整首诗从诗人登上燕台眺望落笔,着力勾画边关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以诗题的“望”字为主线,以“惊”字为总领,描写“望”中所“惊”之缘由,抒发“惊”后之感慨,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析诗歌的尾联。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怀钟陵旧游

杜牧

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

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


[注]①钟陵,今南昌。②柘枝:柘枝舞的简称。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中所描写的景物各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2019-03-0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