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雨晴

杜甫

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仰望天空,写到秋云稀薄,感受到西面吹来的万里长风。
B.诗人用“疏”写“翠”,用“小”绘“红”,用词清新巧妙。
C.诗人眼中的景物层次分明,有动有静,多姿多彩,明丽如画。
D.诗人仅运用视觉角度描绘了久雨初晴的秋季之景,绘形绘色。
2.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诗未见抒情字眼,却情满诗文。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三十五

李白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注】①崩沦:衰落。②典出《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斫郢人鼻之灰而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运斤成风,指精湛的技艺,高明的手段;郢中质指施展技艺、手段的必要合作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通过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两个典故,以一“惊”一“笑”二字,讽刺那些跟在别人后面盲目效仿的人。
B.五六句,诗人认为表面上斐然的文采其实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批评雕琢字词却失去了文章天真风格的作法。
C.七到十句,诗人觉得虽然在小棘刺上雕刻沐猴,费尽精神,极尽辛苦,但是可以让人衣冠鲜明靓丽,获得荣誉。
D.此诗语言简古,或明或暗借助多个典故把抽象的诗歌理论阐发得简练深透,并且有极可感知的生动性和抒情性。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江

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虽为“渡江”,但首联先点明“不可渡”,再以“二月已风涛”点明其原因。
B.颈联描写江岸之景,写岸上的花很像素锦,水边的青草和身上的青袍混在一起。
C.诗人正茫然之际,忽然看到有人钓鱼,于是戏问他能否在大风浪中帮助自己渡江。
D.“悠悠”叠词既体现了垂钓者的从容自适,又流露出诗人对垂钓生活的向往。
2.请赏析本诗的颔联。
今日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骏马似风飙”描绘了“骏马风驰电掣一般地飞奔而出,战士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的场景。
B.“出渭桥”交代了军队的出发点。“出渭桥”而“鸣鞭”,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C.汉地拉弓,匈奴地搭箭,表示战争持续时间短,凸显出了将领指挥的得当。这次战役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D.颈联描绘了“星芒已尽,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的北地自然景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战争已然结束之意。
2.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诗人用“独”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年级下学期考前最后一模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

①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②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③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彗:扫帚。这里作动词。⑤封:培土。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矣D.焉
2.请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B.相国死了以后,他的故居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作者在长安的居所,原是关相国私人住宅的东亭。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详实丰富。
4.请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以下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结合诗歌内容赏析“渔翁”这一形象。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太行之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新安程氏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汊口定居,家族当中名声显扬的是宋朝的程珌。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得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为此地盘绕在两山之间,其二为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盘旋居住的地方。
D.李愿在盘谷居住,吃食取于自然,生活随性而为,没有规定的作息时间,这样的生活让他远离了朝堂纷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5.两篇文章都是序文,但写作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材料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曰:“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①启:禹的儿子。②丹朱:尧的长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历年A多B施泽于民久C启贤D能E敬承继禹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材料一中“有诸”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意义与用法相同,与材料二中“禹传诸子”中的“诸”不同。
B.与,给予。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词义均不同。
C.“舜荐禹于天”,是中国上古时期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让给他人,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的体现。
D.致,送达。与《孔雀东南飞》“何意致不厚”和《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词义均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孟子认为传位给谁取决于上天的意愿。
B.孟子认为,益辅助禹的时间短,给予百姓恩惠的时间也不长,他们的儿子贤明与否,非人力所能做到。
C.有人认为禹的贤明不如尧、舜,韩愈认为尧、舜传位给贤明的禹,是想让禹找到可以统治天下的地方。
D.材料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材料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逐层推进,以孟子难找合适解释自圆其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2)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韩愈给出的理由。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当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③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种柑橘千株,临死时叮嘱儿子说待柑树长成则可赖之维持生计,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用“新”字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点出了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
B.颔联的对仗是反对,既显形式对称,又做到了内容上的直陈其义,表达了诗人心交古贤、不慕荣利的情怀。
C.诗人由眼前幼小的柑树想象它开花结实,颈联“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怜”之深可见望之切。
D.全诗通过种柑树这件事,反映了诗人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虽语调平缓,但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2.清代何焯称本诗尾句“正见北归无复望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篇章: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③浪西楼:地处潮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
B.颔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诗人驰书慰问。
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诗句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的险阻。
D.尾联诗人想象韩愈在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
2.本诗的尾联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借用了“月亮”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表达情感的异同。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