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三模 2024-05-17 1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通行本《庄子》共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编排体例,是由西晋郭象确立的。魏晋以来讲庄子,普遍是将《庄子》内、外、杂三篇混为一谈,都归之于庄子之说。但是,苏轼早在宋代即指杂篇中《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皆浅陋不入于道,是后世昧者勦之以入;明清之际,王夫之则确定内篇为庄子之书,外杂篇为学庄者之作。

20世纪50年代,钱穆以一系列论文谈《老子》和《庄子·内篇》中使用”“自然”“”“”“”“等概念的区别,比如”“在《老子》中多出,而且是具有专门意指的基本概念,而在《庄子·内篇》各仅一出,均无特指,是普通词汇。20世纪80年代,刘笑敢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做先秦汉语史研究,指出在《庄子》中仅外杂篇使用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正好对应了先秦文献中这三个复合词直到战国后期才出现的客观的年代分界。刘笑敢得出结论说内篇基本上是庄子所作,而外杂篇只能是各派后学所作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不仅未对《庄子》内、外、杂三篇的作者归属作区分,甚至引用苏轼、王夫之等前人明确证伪的篇章时,不加辨析和质疑。《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这是被广泛引用作所谓庄子真诚观的段落。然而,这种主张形神一体的形神观,是由汉魏时期以察举选拔官员而兴的人物识鉴的产物,其经典文献是刘邵的《人物志》。《庄子·内篇》中绝无这种以神君形的形神观,相反,从《齐物论》《德充符》《应帝王》中的许多论述和寓言可见,庄子所主张的正是形神不一的形神观。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将庄子美学主题化、系统化的一部代表作,对于中国美学研究的庄子热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意义。该书第二章《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就审美精神、创作心理、艺术鉴赏等对庄子美学做了系统阐述。他指出虚静的心灵,是庄子的心灵,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则是纯素的美。将庄子艺术精神指认为纯素的美的精神来源,显然不符合《庄子·内篇》中庄子通过鲲鹏、神人、真人、畸人和奇树等系列意象所展示的自由想象和奇伟风格。在《庄子》全书中,虚静一词出现三次,均在外篇的《天道》篇中。因推崇虚静之道,《天道》篇亦推崇朴素之美。就思想根源而言,虚静之说源出于老子。但老子是分言,没有使用虚静一词。虚静可能最早出现于《文子》一书。《庄子·内篇》没有出现字,庄子只讲,不讲

庄子哲学源于老子哲学,但庄子对老子的超越和突破是不容忽视的。从《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甄别庄子与老子的分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近数十年已有重要的成果。中国美学研究亟需在积极吸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庄子·内篇》为基准,以梳理老庄之别为着眼点,重新研讨和诠释庄子美学,还庄子美学一个真面目。这是庄子美学研究真正得以突破上世纪旧说的起点。

(摘编自肖鹰《被混谈的老庄,被误读的庄子》)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在研究《庄子》时不区分内、外、杂篇,导致了他们对庄子美学思想的误读。
B.刘笑敢关于《庄子》内、外、杂篇作者归属的结论,与郭象、苏轼、王夫之基本相同。
C.《老子》和《庄子·内篇》都使用了“象”“妙”等概念,但其在两书中的内涵完全不同。
D.庄子“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的真诚观影响颇大,刘邵的《人物志》继承了这一主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苏轼和王夫之观点,并指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引用《庄子》篇章时处理失当。
B.文章援引刘笑敢基于现代统计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证明《庄子》外杂篇非庄子本人所作。
C.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不区分内、外、杂篇的作者归属就会误解庄子的形神观。
D.文章结尾面向未来,指出庄子美学研究应当吸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成果,争取有所突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体现出的是形神一体观,而《齐物论》等篇主张形神不一的形神观,可见《庄子》内篇与杂篇的思想有一定差异。
B.作者不赞同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某些观点,但肯定了该书对庄子美学研究的价值,体现了客观公正的治学态度。
C.《庄子》中大量的鲲鹏、神人、真人、畸人和奇树等意象展示了自由想象和奇伟风格,其精神来源是庄子“虚静的心灵。”
D.历来老子和庄子并称,但我们还要关注到二人思想上的差异,例如老子“虚”“静”分言,庄子则只讲“虚”不讲“静”。
2024-05-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摘自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材料二:

20243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今年1-2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连续3个月加快增长,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工信部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促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进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二是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今年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具备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双属性,有望开拓高端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当前,5G应用在工业领域深入推广,我们将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基础设施,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摘编自《工信部详解:如何促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光明网”2024326日)

材料三: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是我国重型卡车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在西安高陵,刚投用一年多的新能源重卡总装生产线,每4.8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下线。在机械臂、传送带组成的智能产线上,各个零部件在不同的加工环节流转,而背后控制这一切的,是一条看不见的数据流,工艺装备自动化率已经到达86%。这让企业初步尝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红利。2023年陕汽新能源汽车销量4416辆,同比增长173%。

不久前,在江苏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某石化公司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甲醇—新能源材料生产线贯通投产,成功产出优质的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等新能源材料。该项目是通过国际领先的绿色工艺,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转化为高端新材料,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该套装置间接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年,相当于种下3.7万公顷的森林。

张家港的一家天然气液化装置生产企业的车间里,项目团队正在就新一代撬装式液化工厂装置作最后的调试安装,要赶在这个月底下线,运往新疆一处新发现的天然气井。过去,天然气开采公司需要采购设备建厂来液化天然气,这种模式投入高但并不能保证带来长期稳定的产出。张家港这家天然气液化设备公司瞄准客户的痛点,改变了经营模式——不卖设备卖服务,带着自己的设备,带着公司的人员,去给业主做液化加工服务。企业随后对设备产品和服务进行全面改进,集成设计、预装式生产的撬装式工厂应运而生。实践证明,这项业务正以年均50%以上的增速,成为企业增长最快的业务领域。

(摘编自《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妙招都在这了》,央视网”202432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不同点是,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而不依靠资源、能源的投入。
B.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能促进产业升级,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C.我国今年前两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动力。
D.我国将加强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运用,这样就能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2013年-2022年两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年销量均逐年递增,这说明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进入我国制造业中。
B.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中,虽然自主品牌的占比低于外资品牌,但我们不断追赶,自主品牌的销量持续增长。
C.截至2015年,工业机器人在我国的年销售量未突破10万台,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还未普及。
D.2021年工业机器人的总销量较往年大幅增加,这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在高端制造方面进行新模式、新业态的开拓。
6.传统产业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呢?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

巴金

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屋子里是黯淡的灯光,急促的呼吸。

我陪伴着躺在病榻上的弟弟。

我失掉了父亲和母亲。在我的生活里唯一的亲人就是这个十三岁的小弟弟了。

外面街上,那些新进城的高举太阳旗的兵在抢劫,在放火,在杀人。受害的就是我们那些贫苦的弟兄,也就是我常常在街上看见的那些人。我听见他们的哀号和求救声。声音响成了一片,里面也有妇人和小孩的声音。我明白我们的弟兄们遭到残酷的屠杀了。

那些血,那些尸体,那些被毁坏了的家!我不敢想。

我守住弟弟的病榻,不敢出去看一眼。

我等着太阳旗进来,我又祈祷着太阳旗不要进来,为了我的弟弟。

弱者的恐怖,弱者的耻辱,弱者的悲哀——我全感到了。

外面仍然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哥哥,弟弟忽然坐起来,高声狂叫。他那只发烫的手紧紧捏住我的手。他望着我的眼睛。我连忙把头掉开,我害怕看到他眼里的强烈的火光。

哥哥,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人更高贵的生物罢,是不是?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那么我们算不算是人呢?为什么还有比我们更高贵的呢?

对于这样简单的问话,我平日不假思索就可以答出来。然而现在我能够说什么呢?外面街上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我们的弟兄们让人任意侮辱、残杀,像一只狗,一头猪。我在屋子里怀着恐怖的心情等待死亡。我能够回答弟弟说,我们是人吗?

为什么我们应当像猪似地让人宰杀呢?为什么我们应当做别人的枪靶子呢?告诉我!他不肯放松地追问下去,他用力摇我的胳膊,他战抖的声音在房里四处飘荡。我们不也是人吗?为什么我们生来就受虐待、受侮辱呢?哥哥,告诉我,为什么他们要来占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呢?

我没法回答他。他的叫声刺痛了我的心,我好像受着凌迟的刑罚。

为什么不回答呢?你这个胆小鬼!弟弟狂怒地骂起我来。他捏紧小拳头朝我的身上乱打。我一点儿也不躲避。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弟弟终于拿开了手。然而他低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很伤心。

弟弟的哭使我忘了心痛,我马上去安慰他:是哥哥得罪了你罢,不要气,你用力痛打哥哥好了……

哥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这样迸出了这一声哭叫:你把我杀死罢!这种做别人的枪靶子的生活,我不要再过下去了。我迟早会被他们杀死的。……那么还是请你杀死我罢。死在哥哥的手里倒强似活着去吃别人的刀尖和子弹……他抓住我的胳膊哀求,狂叫。

轻声点,不要让日本兵听见,他们会跑进来的。我恐怖地说,就伸出手去蒙他的嘴。

他推开我的手,只管说下去:

哥哥,我们和他们不是一样的人吗?在这个世界上不全是一样的人吗?……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就有光,有热,有花,有爱,我却应当做枪靶子呢?为什么我们的亲人要被他们杀死,我们房屋要被他们烧光呢?……学堂里、教科书上明明说我们的身体构造和他们的完全一样,我们和他们都是一样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我们应当把自己养肥来给别人做枪靶子呢?哥哥,我不要活了,请你把我杀死罢……你哭了!哥哥,我知道你爱我。你不肯杀我。那么你愿意让日本兵来杀死我吗?

我望着我的手,我的手在打颤。我抚摩我的胸膛,我的心也在颤栗。我害怕我真会用我自己这双手杀死我的弟弟。弟弟说得对。他活着,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花,没有爱。他活着,只是为了给别人做枪靶子。像这样地活下去,还不如死了好。与其留着给高举太阳旗的兵开刀,还不如由做哥哥的我亲手杀死。

然而我看见弟弟那张可爱的脸,那张让眼泪打湿了的、被热情烧红了的圆脸,我的心又软了。我连忙扑过去,抱着我的弟弟,我狂吻他的脸颊。我坚决地说,我要保护他,决不让日本兵来伤害他。我要用尽一切力量不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

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1931929日深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叙写“我”和弟弟的感受,真切地反映了日本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我们算不算是人”这看似幼稚的问题,表现了弟弟的痛苦与迷惑,面对“我”的无言以对,他通过乱打宣泄对“我”的不满。
C.面对弟弟让“我”杀死他的哀求,“我”内心感到痛苦,最后“我”坚定了保护弟弟的决心,要用尽力量不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
D.小说的语言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兽的叫喊”突出了敌人的残暴;画线句连用几个问句强化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之情。
8.这篇小说曾以“我的弟弟”为标题发表过,这两个标题的表意各有侧重,请对此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为何要再次写外面恐怖可怕的环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5-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贤生A于其时B亦无以C立D于天下E封建者F为之也G岂圣人之制H使至于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许,希望能够允许,“幸”与《观沧海》中“幸甚至哉”的“幸”意思相同。
B.神灵,有神异、威灵之义,与现代汉语中“各路神灵”的“神灵”意思不同。
C.仍之,因袭它们,“仍”与《孔雀东南飞》中“仍更被驱遣”的“仍”意思不同。
D.封建,指封国土、建诸侯,在封定的区域内,受封者享有世代相传的权利财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初年,面对国家刚刚统一的形势,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在偏远的地区设置王国来镇守这些地区,其他大臣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B.李斯以周朝分封的许多同姓子弟的后代相互攻杀、各路诸侯因此攻击他们为例,证明立诸子为侯不便于国家治理,得到了秦始皇肯定。
C.柳宗元认为,殷、周的圣王分封诸侯,是两个朝代在建立之时为了国家安定,不得已采取的政策措施,而并不是出自当时圣王的本意。
D.秦朝采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它开启了公天下的制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2)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
2024-05-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