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0 题号:2283840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舜之子亦不肖。舜之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朱之不                       肖:孝顺
B.舜之               相:辅佐
C.莫之致而          致:求取
D.传之子而当不             淑:美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                    禹传
B.昔舜荐禹于天     虑其患而不传
C.不从尧之子从舜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
D.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            尧舜传贤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梁襄王:梁惠王之子。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发生战乱
B.寡人之民不                  加:更
C.就之而不见所               畏:敬畏
D.天下莫不                      与:归顺,随从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移其粟河内                           吾对曰:“定一。”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就之不见所畏焉
C.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无如寡人用心者
D.沛下雨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面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做法,而是“欲擒故纵”,引他上套,向他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B.【乙】文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面临的矛盾,他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以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
C.古代有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所选择的两文中,孟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得说理深刻生动。
D.两篇文章都彰显了孟子“治民之产,推行教化”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
4.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荀子劝学》节选)

2019-10-26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④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⑤,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河内:这里所指的河内是黄河北岸,今河南省济源县一带。②河东:魏国的河东,是今山西省安邑县一带。③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罟,渔网。洿,指低洼之地,这里修饰“池”,引申为大而深的意思。④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称为“王道”,与以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相反。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里指当权者用百姓种植的粮食喂养禽兽。
1.下列句中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请以战喻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2.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③填然鼓之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王道之始也                  ⑥树之以桑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斯天下之民至焉            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⑩察邻国之政
A.①⑧B.②⑩C.③⑤D.⑥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019-11-06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也泛指显贵之家。
B.丈夫,古代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称丈夫。通常指成年男子。
C.“又恶知散木”的“恶”是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D.“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中“莫”译为“没有,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的“莫”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C.匠石弟子观栎社树,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梦前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思想或主张。
2023-08-01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