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04371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皆莫能厚遇。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上乃拜主父偃为郎中。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恃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赵王恐其为国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B.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C.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D.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言,即为诸子百家的学说,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儒三家影响最深远。
B.孝武元光元年,孝武是汉武帝的庙号,元光和后文的元朔都是汉武帝的年号,元年为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C.结发,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童年或年轻;也可指成婚男女共同束发的礼俗,文中的“结发”即为此意。
D.五鼎食,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盛五种供品,后形容高官显贵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他在齐国时遭人排挤鄙弃,游历燕赵时不被赏识任用;绝境中他上书朝廷,获得皇帝宠信,屡获升迁。
B.主父偃谋略高明,他认为晁错的做法是正确的,应改以法削藩为推恩分国,皇帝采纳了他的策略。
C.主父偃飞扬跋扈,他得志后收受重金,面对他人劝告,他直言自己做事就是要倒行逆施。
D.主父偃受人畏忌,他因揭发燕王罪行立功,群臣无不畏惧;他派人以乱伦罪触动齐王,齐王因畏惧而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诸侯或连城数十,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恃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2)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寡人愿与君王AB武关CD相约E结盟F而去G寡人之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同“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内”词义相同。
B.属,连接,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词义不同。
C.遗,送给,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遗”词义不同。
D.见,表被动,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想和楚怀王会面商讨与楚国通婚的事,屈原劝谏楚怀王不要前往,而楚怀王最终还是听了儿子子兰的话去了。
B.顷襄王即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嫉妒子兰而被顷襄王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着楚国,念念不忘回到朝廷。
C.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明秦国攻打楚国的原因,并表达与楚王会面结盟的心愿。楚王开始有些犹豫,后听儿子劝说前往。
D.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伏下重兵,将楚王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使楚王朝拜章台,行属国使臣的礼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
5.同是写楚怀王前往秦国,材料一略写而材料二详写,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2024-02-27更新 | 11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东方:齐、韩、魏等皆在秦之东。后魏国将首都迁至大梁,也被称为梁国。②扬子,指扬雄,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③任,佞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仪归A报B未C至D咸阳E秦惠王F薨G子H武王I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不似,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也是旧时自称的谦辞,不才。文中指后者。
B.“齐梁相攻”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兼爱》)句中的“攻”含义相同。
C.纵横,即合纵连横,张仪游说六国以奉事秦国,叫连横,同苏秦的“合纵”相对。
D.“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主动请求到魏国去,利用齐王对自己的恨意,挑起齐魏两国争斗,明里为秦争得更多利益,暗里却为自己制造脱身机会。
B.齐兵压境,魏王担忧害怕;张仪成竹在胸,继续设局,因不便自己去游说齐王,就派亲信到楚国借使者出使,巧妙劝齐退兵。
C.张仪凭借出色的智谋口才,保身立国,左右逢源,天下之人争相效仿,孟子却将他排除在坚守正道、洁身自好的大丈夫之外。
D.《法言》以问答方式表达观点,并用“凤”“鸷”为喻,说明张仪非儒家提倡的有才之士,其花言巧语难掩凶恶丑陋的嘴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
(2)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
5.子贡也曾游说诸侯,以三寸之舌影响天下政局,其行为与张仪有何本质区别?
2023-12-05更新 | 1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于是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项伯复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樊哙、张良,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三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资治通鉴·卷第九·汉纪一》

1.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素留侯张良             不如因遇之
B.鲰生我曰                 沛公曰
C.不,籍何以至此       沛公其计
D.君安与项伯有          沛公以樊哙、张良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欲求封
A.具告
B.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C.因文谕项羽
D.沛公樊哙、张良故
3.下列句子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
B.约为婚姻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项王许诺
4.下列句子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此其志不在小
B.此亡秦之续耳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5.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霸上②沛公欲关中③此其志不在④于是项伯复
⑤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⑥项羽果率诸侯兵西⑦项伯杀人,臣
A.①②⑥/③/④/⑤⑦B.①②/③/④⑥/⑤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⑥/⑤⑦
6.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B.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C.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D.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古代辅佐君王的最高行政长官,秦以后就被废除了。
B.告谕,告示或布告,只用于上级对下级,或者长辈对晚辈。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最迟追溯至西周。
D.关中,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此处指四关之间的区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咸阳后,众将忙着瓜分财宝,唯独萧何先入丞相府取走地图、文书、户籍等档案。
B.刘邦不听樊哙的建议,但经过张良的劝谏,改变了留居秦宫的主意,率军返回了霸上。
C.沛公与秦地父老乡亲约法三章,又辞谢了百姓们的犒赏,得到了秦地百姓的真心拥护。
D.韩生因劝说项羽称霸关中不成,当面斥责项羽果然是沐猴而冠,项羽大怒,烹杀韩生。
9.翻译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
10.结合三则材料,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2022-04-20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