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04689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一般口罩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两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疫情之前,中国就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产能为每天2000多万只,受疫情影响,大批企业转产口罩。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量达到1.16亿只。据企查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我国经营范围包含口罩且在业存续的企业共计6.9万家,其中,有1.9万家企业是在1月25日疫情爆发后新增的。而2019年全年,新增口罩经营范围的企业才458家。市场上,口罩价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单价15元左右的一次性KN95防护口罩,降到了9元/只左右。而工厂出货价已经降到了7元以内。普通的一次性防护口罩价格同样面临降价。国内已经实现了“口罩自由”,打开淘宝、京东,已经能够找到1元/只的一次性口罩,很多口罩品牌可以拍下即发。

(来源:新浪科技)

材料三:

口罩涉及的标准

口罩类型医用防护
口罩
医用外科
口罩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KN95口罩日常防护
口罩

普通针织


口罩
执行标准GB
19083-2010
YY
0469-2011
YY/T
0969-2013
GB
2626-2006
GB/T
32610-2016

FZ/T


73049-2014
标准名称《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

《针织口罩》

标准性质强制性国标行标推荐性行标强制性
国标
推荐性
国标

推荐性行标

适用领域高暴露风险的医疗工作环境临床医护人员有创操作过程普通医疗环境,阻隔口鼻呼出污染物用于防护
各类颗粒物
日常生活空气污染环境

日常生活

颗粒物
过滤效率-PFE
1级≥95%≥30%-≥95%Ⅰ级≥99%
(盐、油)

-

2级≥99%Ⅱ级≥95%
(盐、油)
3级≥99.97%Ⅲ级≥90%盐、80%油
细菌过滤效率-BFE-≥95%≥95%--

-

其他关键指标要求气阻、血液穿透、抗湿、阻燃细菌过滤效率、血液穿透细菌过滤
效率
吸气阻力、呼气阻力、泄漏率防护效果、吸气阻力、呼气阻力

透气率、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原料

材料四: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由于人的鼻腔黏膜血液循环非常旺盛,鼻腔里的通道又很曲折,鼻毛构起一道过滤的“屏障”。当空气吸入鼻孔时,气流在曲折的通道中形成一股旋涡,使吸入鼻腔的气流得到加温。有人测试表明,在将零下7℃的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其气流已被加温至28.8℃,这就非常接近于人体的温度。如果长期戴口罩,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长期戴口罩。口罩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中戴用,例如在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当然,在野外行走,为抵御风沙和寒冷,或在有空气污染的环境中活动,是需要戴上口罩的,但时间不宜过长。此外,在流感流行季节,去可能存在大量病原菌的公共场所,也该戴上口罩。戴口罩只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之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来源:百度百科)

1.下列对于材料三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KN95口罩生产须执行GB2626-2006标准,其颗粒物过滤效率≥95%。
B.普通针织口罩适用于日常生活,对颗粒物过滤效率不做硬性要求。生产时的其他关键指标要求较多。
C.材料列举的六种口罩的适用领域均不相同,我们在不同环境使用口罩时必须佩戴相应种类的口罩。
D.六种口罩所执行的标准各异,但有些口罩的标准性质相同。只有两种口罩对细菌过滤效率有所规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由纸或纱布等制成。能对进入肺部的空气进行一定的过滤,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两种。
B.在我国市场上,口罩价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国内已经实现了“口罩自由”,在淘宝、京东,口罩可以拍下即发。
C.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受疫情影响,1月25日后我国新增了1.9万家经营范围包含口罩且在业存续的企业。
D.长期戴口罩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失去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所以不能长期戴口罩。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疫情期间,不少老年人拒绝佩戴口罩。请你结合材料,说明疫情期间需佩戴口罩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和实际情况回答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阿诺德在1990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验。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2002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100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摘编自《新华网·美英科学家分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但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阿诺德在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史密斯和温特爵士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于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只是在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在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领域,阿诺德还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0次,获奖者达180位,除去以上的生物、物理和数学抢夺化学奖外,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奖。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一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解放日报·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材料一为一则简讯,因而具有篇幅简短,专业性强的特点。
B.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不断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利用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D.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会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C.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就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并改进常规方法,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D.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道理易于理解。
3.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2-18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D.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2.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A.“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B.“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C.“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3.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1-23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迅速采取措施。其中重点人群强制隔离甚至封城这样的措施,涉及一个必须思考的伦理问题: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

在危及社会全体成员健康的疫情面前,限制个人行动自由的正当合理性在哪里?英国学者密尔指出:“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伤害。”这里所说的“防止他人的伤害”,是指社会或社会权力机构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涉,从而保护社会成员免受他人伤害。换言之,以不伤害他人为理由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预,这样的干预就是正当合理的。

实际上,即使是仅仅涉及行为者本身的生命安全问题时,公共健康从保护行为者的角度进行干预,也具有正当合理性。密尔曾经指出,当有人想走上一座断桥而有生命危险时,这时阻止他的行动是正当合理的。换言之,个人行动自由也只有在无碍生命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建议大家在非常时期都少出门而自动隔离在家,就体现了公共健康将全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自己保护范围的基本要求。

当公共健康与个人行动自由相冲突时,将公共健康置于优先性地位考虑,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和立场。当然,即使是采取强制性的隔离,也应有相应合理的措施,能够使被隔离者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对被隔离者来说,应当意识到这种举措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

(摘编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

材料二:

公共健康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生共存。当公共健康处于良好状态时,公共健康将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当公共健康发生危机时,公共健康将威胁到个体健康的安全。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个人不可避免地根植子关系与社群之中,个人在社群中完善自身。个人的各种权利只有在一定的社群中才是真实的。而且,权利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在公共健康领域,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之一就是为了公共健康而适当限制个人的权利。

政府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

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当个人的自由、隐私、财产等权利为了公共健康利益而牺牲时,国家和社会必须对这种牺牲作出适当的补偿,否则,是违背社会正义的。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不以个体利益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利益是不正当的,个体利益对社会利益的服从必须以有助于个体利益的改善为目的,并且这种服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应当得到补偿的。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对个体为公共健康所做出的牺牲,给予适当的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李伦、喻文德《论公共健康的社会正义问题》)

材料三:

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公共健康领域,有关疾病和伤害的信息是政府作出公共卫生理性决策的重要基础。为了公共利益,政府需要并且有权力取得、利用、保留及传递这些健康信息。以有效识别公共健康危险,制定公共健康决策,对政府的公共健康使命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对个人健康资料的系统化获取使个人隐私面临巨大的风险。健康信息能够显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最私密的方面,它能够影响到一个人就业、获得保险或社保福利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被收集并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个人保护隐私权的能力就显著降低。而如果过度保护隐私权,严格限制可辨认健康数据的系统化收集,可能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健康数据。从而无法做出保护公共健康的理性决策,导危害大量处于危险地位的第三人。

因此,在平衡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公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需要确立一个平衡点。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健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摘编李燕《限制与保护:公共健康领域的个人隐私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公共健康,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需要注重公民的自由权。
B.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国家和社会在对个体作出适当补偿的前提下,可以为公共健康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
C.材料一论述了公共健康和个人自由的关系,材料二阐明了维护公共健康应符合社会社会正义的原则。
D.三则材料都论及了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的冲突,材料三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二者如何平衡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危及公共健康的疫情面前,居家自行隔离或强制隔离,体现出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的原则。
B.疫情严峻期间,适当限制个人自由权利,不仅有利于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利于保障公共健康。
C.对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的个体,给予合理的补偿,不仅有法可依,而且能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正义。
D.为维护公共健康,在疫情暴发时应该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在疫情结束后应该充分保护个人权利。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权利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用社会正义平衡和具体化各种权利和价值。”
B.“政府尊重个体的权利,并使公共健康政策接受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就会获得健康保障。”
C.“尊重个人权利对保护公共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
D.“人权正义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种圣不可侵犯,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就是不正义的。”
4.材料三是如何辩证分析个人隐私权和公共健康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5.在公共健康领域政府应该如何对待个人权利?请结合材料概述。
2020-04-26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