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105091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作为一个相对较为基础的技术门类,它真正发挥效力并不在于它对于某个行业多么颠覆,多么创新,而是它是否能够成为串联起行业发展的纽带。这就需要建构起一个庞大的行业生态圈,只有这样,区块链行业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发挥到最大。

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是通过信息的全网一致性分发,实现信息存储的去中心化和信息传递的去中介化,传播过程公开透明,并通过经济和社会治理手段实现信息在不能被篡改的基础上的高质高效共享,进而实现组织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以提高生产生活效率。而区块链通过多种底层技术工具,能够有效实现数据的分布式一致性存储、安全性传输,因此,区块链技术将通过对产业互联网的改造,获得更大的应用价值。

(摘编自《链为区块链解读——区块链技术与产业互联网》)

材料二: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区块链落地应用,无论是公有链还是所谓的“联盟链”,在区块链系统底层的数据视角来看,所有用户都是单一类型用户,节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区块链系统对节点的区分,更多是从区块链系统运维的角度,而不是从业务逻辑运行的角度。

区块链系统基于单一类型用户和同一性质的节点实现的数据全网可验证,对于降低信息不透明、建设可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

(摘编自《如何基于区块链实现高质量协同》)

材料三:

“AI寻人”是百度2016年底推出的一项AI公益服务,在百度“AI寻人”平台上,求助者无需注册或登记,只需在网站首页上传走失亲人的照片,即可与民政部登记的走失人口信息进行快速比对,得出系统对比之后的结果。除人脸识别外,平台也设置了查询功能,救助者可针对“姓名、性别、年龄、区域、救助站”等信息进行相应的筛选。

未来,这项服务将会更便捷。精准地推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目前,百度APP已经上线“百度AI寻人”智能小程序,用户只需在百度APP上搜索“AI寻人”或者“百度寻人小程序”,简单上传一张照片,就能与民政部全国救助寻亲网的数万条走失人口数据进行一键比对,系统将自动给出相似度最高的多个参考结果。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断、多中心存储,提升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百度升级“AI寻人”服务,智能小程序精准推送助走失者早日回家》)

材料四:

区块链要服务于各行各业,实现“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首要的是解决链上链下问题,目前我们不可能把链下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上链,区块链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等公有链上以极低成本发布信息,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性,将大大提高监管难度。利用区块链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谣言,会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利器要善用。这好比有人认为路上若是没有警察、没有红绿灯,车子可以开得更快,事实上,没有监管的马路寸步难行。只有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完善区块链监管技术、监管政策、监管能力和监管模式,确保产业发展与监管并行,才能为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陈纯《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新动能》)

1.下列不属于“区块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项是(     
A.IBM与中国银联跨行、跨平台兑换奖励积分系统中,消费者在一家银行的积分可以兑换其他银行的积分奖励,甚至可以兑换多个航空公司里程及超市奖励,该系统大幅度提高银行积分使用效率。
B.腾讯和深圳市税务局合作后,深铁和港铁等企业不再需要到税务局申请税盘,可按需进行发票生成,所有开票数据和乘车数据均可记录,从支付到开票仅需2分钟。
C.持有电子证照的律师在安徽政务服务、“皖事通”或线下窗口,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出示通用校验码即可。
D.小李在天猫网购买一个衣柜,下单之后把钱打给了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小李在收货后予以确认,支付宝收到确认通知并打钱给卖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运维角度和业务逻辑运行角度中,前者更能帮助区块链系统对单一类型用户的节点进行区分。
B.只有构建起庞人的行业生态圈,串联起行业发展纽带,区块链行业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发挥到最大。
C.区块链让信息公开透明,无法篡改,能确保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完全真实可信。
D.“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可服务于各行各业中,可实现单一类型用户和同一性质的节点的数据全网可验证。
3.区块链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可以说是网红经济的元年,这一年,很多网络红人创造出了各种“神话”,刷新了我们对“网红”的认知。

带货主播李某、李子柒等头部网红频频出圈,受到主流关注,网红的社会认同度也进一步提升,李某卖货主播的身份得到广泛认可。

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宝统计显示,号称2019年“带货一哥”李某赚了将近2亿元,网红李子柒赚了1.6亿。如果以2018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指标看,2123家公司净利润不及李子柒。也就是说,全部A股公司有六成以上盈利能力不及一名网红。

在网络直播上,“网红”李某的一句OMG,俘获了万千少女。而今这位被称为“口红一哥”的网红,1月5日晚在“所有女孩”面前推销了某上市公司旗下产品“麻辣香肠”,5分钟狂卖10 万十包,总计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累计观看人次1677万。更让人看呆的是,一场5分钟的直播广告,第二天竟然让这家上市公司涨停了。一场网红带货的直播,为这家公司带来了5.48亿元市值增长。

                                                                                                                                  (中国经济网2020年1月8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网红经济的混乱主要体现在:以“流量为王”。网红走红速度快,经济效益高,促使人们蜂拥而至,迫不及待地追逐“流量快车”,以至于许多人为流量“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点击量和关注度,传播低俗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等行为带偏了社会价值观。某些网红轻松暴富,让人蠢蠢欲动,数据显示,54%的95后受访毕业生渴望当“网红”。某一线城市多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0%的受访小学生梦想成为“网红”,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报了“网红培训班”。

网红经济在操作中逐渐背离了本质。网红经济是先有内容供给,后有关注聚焦,关注聚焦达到一定程度后才爆发的经济现象。网红应该传播优质内容信息,而非低俗内容,更不能炒作。如今提及网红,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无下限的炒作、低俗和比傻,资本包装下的网红经济被工厂化批量生产,同质化严重。且不说网红妆容千人一面,就是在内容上也大多雷同。

虽然当前的网红经济存很多问题,但网红经济是符合并响应时代变迁的产物。信息媒介的更新迭代助推了网红经济的崛起。随着信息媒介的更新迭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版图,部分刊报关停。如今个体间的信息交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平台上交流的不只是房子和衣服,观点和信息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媒介走向了共享媒体时代。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时代需求已转变为精神需求,网红是人们精神需求下自发选择的产物之一,与时代需求相契合。也就是说网红经济符合当前中国主要矛盾的转移偏向。电商的大量加盟构成了“网红+直播+电商”的生态闭环,加速了网红变现速度。

展望未来,在政府从大放到大治的调控管控下,网红经济将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淘汰,以规范化进行重构,逐步回归到“魂”上,形变而魂不变:与信息经济的本质相吻合,以内容为主;以自身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传播正能量。

此外,从形式上看,未来网红可能并不是真人。虚拟网红的火热将倒逼真人网红进行自我革新,最终演变为“真人+虚拟”相结合的模式。不论网红经济如何衍变,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未来,谁以内容为王,谁就更可能维持网红经济“长红”。

(摘编自《网红经济“下半场”怎么走?回归内容为王》,财股网2020年1月8日)

1.下列关于“网红经济”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网红经济的收益超过了六成以上的A股公司的净利润。
B.从本质上看,网红经济只要内容优质,就一定会获得关注聚焦。
C.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的时代需求都已经发生转变。
D.网红经济在政府的调控管控下,将自我调整、淘汰,进行重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 年很多网红创造了各种“神话”,其社会认同度进一步提升。也有许多人为流量进行低俗营销、恶意炒作,带偏了社会价值观。
B.2018年网红主要领域涉及广泛,包括娱乐、美妆、美食、财经等方面,从领域占比看,传统的文娱领域占据网红所在领域的主导位置。
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红经济运营从单一平台向多平台化方向发展。据统计,2018年,拥有6个以上的平台账号的中国网红不到30%。
D.未来网红可能并不是真人,但不论网红经济如何衍变,不变的是内容。谁能提供优质的内容,谁就更可能维持网红经济“长红”。
3.网红经济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0-06-23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全球读者共同迎来了第25个“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响应此号召,1995年,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历史上的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以及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设立“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人民,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也让人们铭记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巨匠。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多省图书馆举行“书香都市”全民阅读活动,其中“智享阅读一VR带你进入悦读的奇妙之旅”,现场体验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VR阅读”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的图书相结合,是一种接触式的阅读体验。图书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VR是全景的穿越画面,能够一下子把读者带入阅读环境之中。未来将是一个“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的新时代,阅读将会因为VR技术而变得无处不在。

(摘编自报道《读者体验身临其境“VR阅读”》,人民网2020年4月23日)

材料二: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人们以特殊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冬春之交。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此期间文学类图书销量大、读者关注度高。4月20日,《光明日报》发起微信投票“疫情期间你最想读什么书?”,初选了60本中外图书,票选排名靠前的仍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等。可以说,疫情期间,经典图书焕发出新的生命。

近年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人对“大部头”图书望而生畏,《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乍一看,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中外经典图书,并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指南,许多人因它们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而将其束之高阁。但当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人被迫隔离在家,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当我们需要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时,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如《鼠疫》中写道:“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图书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这让经典图书犹如老树开出新花一般,芬芳吐蕊,更显魅力。

(摘编自报道《疫期里的“世界读书日”》, 《光明日报》2020年4月24日)

材料三: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业务,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许多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从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和厚度。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精神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世界读书日”的深层意义,同样在于不断提醒人类要在精神上有财富和收获。受到这种意义的感召,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摘编自报道《世界读书日,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1.下列对“世界读书日”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达到让社会成员人人读书的要求,1972年联合国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并设立“世界读书日”。
B.“世界读书日”确立于4月23日这一天,而恰好这一天也是世界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C.让各国人民享受阅读的乐趣,铭记并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巨匠,这就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
D.“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并非局限于纪念,更在于能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让人在精神上收获更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VR阅读”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图书相结合,是接触式的阅读体验,“VR技术”将使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
B.由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红楼梦》《百年孤独》等经典“大部头”图书便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
C.北京很多实体书店人驻外卖平台,为体验这种新鲜高效的送达服务,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
D.三则材料以“世界读书日”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围绕“读书”进行报道,谈到了阅读对人的重要意义及影响等内容。
3.“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2020-06-12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多年但无法达成的目标,而非人灵长类动物首选对象肯定是猴子。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2019年1月,孙强团队与同属于中科院神经所的张洪钩团队合作,再获佳绩:在张洪钧团队利用 CRISPR/Gas9技术成功构建世界首批核心节律基因BMAL1猕猴模型的基础上,孙强团队通过一只症状最明显的公猴的体细胞克隆出五只小猴。这项进展说明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摘编自《体细胞克隆猴:开启新药研发“灵长类”时代》《科技日报》2019年3月5日)

材料二:

中国体细胞克隆猴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大西洋月刊》写到,中国科学家不仅仅是采用,更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美国克隆专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在接受《自然》杂志访问时表示,应该恭喜中国科学家,“我明白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他在本世纪前10年尝试克隆时,使用了1.5万个猴子卵子,虽然已做到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系,但是怀孕的灵长类动物最终未能诞下活胎。

英国达林·格里芬教授说:“已知的、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无疑可以对人类疾病,尤其是遗传疾病的研究、理解和最终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路透社的报道则认为,基因型相同的动物模型对于生命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排除复杂基因背景对实验的干扰,并为一大批新药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模型。

(摘编自《<细胞〉期刊报道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参考消息》2019年3月5日)

材料三:

对于公众高度关注的伦理问题,团队成员明确表示,中科院做这项工作是为提高人类健康,研究脑科学基本问题。我们严格遵守了国际各项相关协议和规则。相反,这项工作还可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目前,全世界每年对猕猴的使用量高达10万只,主要用于药物筛选实验。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人们就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群,团队成员还表示:“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让人们在一年内就能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减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只要使用很少数量的克隆猴,就能够完成很有效的筛选。”

(摘编自吴月辉《世界首例!这几只克隆猴可不简单》《人民日报》2019年1月24日)

材料四:

2月27日,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已成功举办14届,是观察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能否入选,原创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近些年入选的项目来看,近年来,我国以“墨子号”“悟空号”和FAST望远镜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表示,近些年来,围绕特色科学资源,我国已在一些特色科学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人类起源、青藏高原演化等。2018年,我国科学家“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摘编自刘垠《克隆猴入围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日报》2019年2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克隆猿”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意味着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目标达成,也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
B.中国体细胞克隆猴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不仅改良了克隆绵羊的技术,而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C.克隆猴技术难度大,美国克隆专家米塔利波夫在恭喜中国科学家之余,也感慨自己十年前的实验最终因灵长类动物未能诞下活胎而宣告失败。
D.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还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2.依据所给材料,下列相关说法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中国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是因为中国率先进入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B.对科研活动来说,成果和创新重要,遵守伦理道德同样重要。所以科研人员也应进一步增强科技伦理意识。
C.“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已经超越了生命医学研究领域,违反了伦理道德,会产生伦理争议。
D.近年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如“墨子号”“悟空号”、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人类起源等研究成果均已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以上四则新闻都对克隆猴作了报道,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①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材料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1-19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