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1 题号:105300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用原文的词句填空。
孟子认为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限填1字),否则,就会“□”(限填1字)。他还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10-11高二下·福建福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指伤害,与《兼爱》“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义相同。
B.恶,指何,怎么,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义相同。
C.义,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孔子相比,孟子关于“义”的论述更为细致。
D.病,指重病。与《窦娥冤》中“一星星尽诉相思病”的“病”意义相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
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只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4-01-01更新 | 1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兼词,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必子孙忧                    吾属今之虏矣
B.不患寡患不均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以其无礼
D.申之孝悌之义                    加之师旅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
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2-05-14更新 | 2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

【注】①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②艴然:恼怒的样子。③镃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古人喜欢在“子”前加别的字,来表达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先子”指对已逝世的长辈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B.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有时身份很高、地位特殊的大臣死也可称为“崩”。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置邮,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公孙丑的询问,孟子并不急于正面回答,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
B.孟子认为“以其君霸”的管仲和“以其君显”的晏子都是“不足为”的,表现了孟子贤能、高傲的形象特点。
C.孟子在层层推进之中,向公孙丑阐述了“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的治国之道。
D.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孟子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式,从而使得说理深刻、透彻,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2)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5.孟子认为文王灭殷当时的困难有哪些?请用原文中的话作答。
2023-04-01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