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1337841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D.填然鼓     之:代词,代所敲击的“鼓”。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社稷:“社”,古指谷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C.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太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D.“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最终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翻译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心也,人皆有,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                    万事莫贵于
B.不为苟得也                    
C.非独贤者有心也             贵义于其身也
D.人皆有                           断子手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B.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C.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D.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2023-06-25更新 | 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辞:口供,受辞即受审讯。②膏:肥美滋润,这里用作动词。③北海:匈奴北部边境,今贝加尔湖。④羝(dī):公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
(2)尔而与之
(3)使卫律召苏武
(4)匈奴以为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3.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甲文内容举例说明。
4.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2021-09-03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本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以下是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选项,请将正确的三处断句选项分别填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其为气也A至大至刚B以直养C而无害D则塞E于天F地之间
2.下列对原文中加点字词和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一怒而诸侯惧”的“惧”与“勇者不惧”的“惧”意思相同。
B.文中的“无违夫子”的“夫子”与“夫子喟然叹曰”的“夫子”意思相同。
C.《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其作者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D.“天下”在古代是指全国地域,跟其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八荒、六合、九州、四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阐明大丈夫的内容上,孟子不同意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作大丈夫必须符合特定的内在条件。
B.孟子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具有哲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观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C.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孟子通过“心气之辨”,发现了“我”。
D.公孙丑请教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并以此以“圣人”自居。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孟子是怎么形容“浩然正气”的?用什么来培养浩然之气?
2024-01-01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