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晋 > 陈寿(233-297)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05404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凡所撰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卒,追赠光禄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B.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C.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D.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令,本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后曾为尚书省长官。
B.五经,中国儒家的五部经典书籍,即《诗》《书》《礼》《易》和《春秋》。
C.征,封建王朝政府的官员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D.考课,依照法令和行政规则,对官吏进行考核,依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劭尊重制度,反对轻信盲从。面对太史的预报、众多官员的建议,他冷静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荀彧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朝会照常进行。
B.刘劭虑事周详,建议怀柔附远。面对公孙渊接受孙权封号的传闻,他认为公孙渊父亲有效忠表现,且消息真假未明,故反对征讨,建议宽贷。
C.刘劭深谋远虑,能够料敌在先。合肥被围,魏军兵力不足,他建议大张旗鼓派出大部队,敌军必定望风而逃,皇帝采纳其建议,果如其所料。
D.刘劭才华横溢,著述颇为丰硕。他精通五经,擅长作赋,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留下了众多著作,如《新律》《都官考课》《人物志》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2)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B.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C.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D.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迁。
B.“左右”,文中意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的“左右”意思相同。
C.“中郎将”,中国古代武官的名称,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于秦汉始置。
D.“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用来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出身低微。小时候,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不改变。
B.吕蒙轻率莽撞。年少时,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
C.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孙权赏识。
D.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2)“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5.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收纳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
2022-10-13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来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徙徒,或为寇抄。

是时董率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管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痰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注]①宄:坏人。②抄:掠夺。③宗:宗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朗虽稚A弱B无仰C高之风D损年E以求早成F非志G所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与成语“敬谢不敏”中“谢”字的意思相同。
B.童子郎,汉魏时期,朝廷授予通过察举考试的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
C.“监试者异之”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两句中“异”字的意思相同。
D.“民人死者且半”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且”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九岁时,有人对司马朗的父亲直呼其名字,司马朗就对那人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B.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了经书考试,监考的人看见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就怀疑司马朗隐瞒了年龄,还当面讯问司马朗。
C.董卓当权时,司马朗就预料到他们郡以后必定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在故乡安居下去,不如尽快向东迁移。
D.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温地发生了大饥荒,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勉励弟弟们在衰乱时期更要团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5.同样是发生战乱的情况,为什么司马朗一开始劝止李邵举家搬迁到温地,而后来又劝告父老们举家东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10-17更新 | 1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①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②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郭嘉传》)


【注】①太祖:魏太祖曹操。②嫡: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B.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C.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D.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转斗千里,有江东                  尽:全部
B.众闻皆惧,嘉之曰                         料:推测
C.策临江未,果为许贡客所杀            济:帮助
D.谭为尚军所败,保平原                  走:逃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的原则。
B.郭嘉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做出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判断,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确,曹操坐收了渔利。
D.曹操征讨荆州,结果是“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曹操想起谋士郭嘉,对郭嘉不用思考便看出他人肺腑的才能产生无限遐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
2020-11-21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