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1 题号:107729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已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人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需要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介绍。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浙江省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选项

非常了解(%)

了解(%)

不是很了解(%)

一点不了解(%)

没有考虑过(%)

个性

30.2

60.3

7

1.9

0.6

兴趣

28.5

49.7

18.1

3.2

0.5

能力

27.9

53.2

15.6

2.5

0.8

选项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过(%)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摘编自《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作用;年级、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作用,并且年级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成绩越好,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卢淑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材料四: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可能与他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关。
B.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不是独生子女等,研究表明这些变量对高中生生涯发展影响不大。
C.能提前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些都是高中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D.相较于兴趣和能力,被采样的学生对个性这一自我因素的认知更加了解,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认识清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惠英看来,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B.根据材料二的数据,浙江省被采样的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是比较关注的,总体来说认识比较到位。
C.对学业、职业与人生的规划是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
D.根据材料二可知,“社会适应能力”是浙江省被采样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因素,而“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
2020-10-12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7月23日,重达5000公斤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升空,大约36分钟后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器箭分离正常,探测器太阳翼展开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全球著名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对“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进行了关注,称其标志着“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自然》的报道称,中国的“天问一号”是本月朝火星进发的三款探测器中的第二款,包括一台着陆器、一台轨道器以及一辆火星漫游车。另外两款探测器分别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刚刚发射的“希望”号轨道飞行器;以及将于下周发射的美国“毅力”号漫游车。

“天问一号”任务是中国首次尝试让探测器在红色星球上着陆。“天问一号”寓意“向上天提问”,这一名称源于中国2000多年前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天体的问题。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行星科学家卡塔琳娜·米尔伊科维奇表示,火星一直是美国太空探索的重点,“现在,中国和阿联酋等国家加入这一领域,这非常令人兴奋”。

(摘自《<自然>评价“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科技日报》2020年7月27日)

材料二: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组成。当火星环绕器携带着陆巡视器,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环火轨道后,还将经过3~4次轨道调整,进入“停泊轨道”,以寻找合适的火星着陆区。

环绕器将在预着陆区开展成像探测,并将成像数据回传至地球;当地面确认着陆条件满足要求后,环绕器将择机进行一次降轨机动,进入“火星进入轨道”,自主完成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的分离。完成分离后,着陆巡视器进行火星大气进入段的飞行;环绕器则立即进行升轨机动,将轨道拉起返回到“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上,再次进行轨道调整,进入“中继轨道”后,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任务。

在中继轨道上,环绕器运行大约3个月。中继通信任务完成后,将在近火点进行制动降轨,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并在该轨道上继续运行1个火星年,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环绕器上共搭载7种有效载荷,可对地火转移空间、火星轨道空间、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层开展科学探测。

(摘自《聪明能干的“太空多面手”——专家揭秘“天问一号”上的火星环绕器》《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7月25日)

材料三:

记者刚从中国电科38所获悉,在刚刚升空的“天问一号”上,共搭载了7个火星探测设备,可环绕火星运转并对火星次表面进行探测。中国电科38所负责研发了我国首款环绕起次表面探测雷达,是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火星探测任务作为我国深空探测重大科学工程的第一次任务,将在一次任务同时实现“绕、落、巡”3个目标,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据介绍,不同于其他探测设备,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利用低频段雷达的介质穿透特性,在高速环绕的卫星平台上,向火星发射低频率电磁波,穿透到次表层内部,利用回波特性分析次表层分层结构,并推算起物质组成。为减少与次表层在相同距离上的地表回波对次表层分层检测的影响,38所设计了双频段发射双极化接受的先进体制,兼顾低频段雷达的穿透性和前表层的高分辨能力,并根据科学探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高低频脉络间交替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对火星次表层10米以下的分层精度探测,其中,对次表层土壤的穿透深度可达几百米,对冰层可达几千米。同时,采用星上实时处理技术降低数据量,实现星际超远距离数据传输。

(摘自《环绕器雷达给火星探测一双“透视眼”》《科技日报》,2020年7月24日)

1.下列对“天问一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成为继美国和阿联酋之后,第三个让漫游车在火星上软着陆的国家。
B.本月朝火星进发的三款探测器分别是中国的“天问一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希望”号轨道飞行器,以及下周将发射的美国“毅力”号漫游车。
C.“天问一号”环绕器上共搭载7种有效载荷,可对地火转移空间、火星轨道空间、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层开展科学探测。
D.“天问一号”将在一次任务同时实现“绕、落、巡”3个目标,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寓意“向上天提问”,这一名称源于中国2000多年前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天体的问题。
B.中继通信任务完成后,将在近火点进行制动降轨,进入“科学探测轨道”,并在该轨道上继续运行1年,执行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
C.中国电科38所负责研发了我国首款环绕起次表面探测雷达,是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
D.38所设计了双频段发射双极化接受的先进体制,兼顾低频段雷达的穿透性和前表层的高分辨能力,并根据科学探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高低频脉络间交替的工作模式。
3.请结合材料,分析“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的原因?
2020-09-23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卫星导航系统。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产生了显著效益。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主要用于我国经济建设,为我国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摘编自奚启新《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新华网”)

材料二: 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等几大国际主流导航系统中,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北斗的部分功能性指标已经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处于领跑地位。2017年至2018年,中国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10箭19星超高密度发射。目前,北斗系统在轨卫星共38颗,今年还将再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明年计划发射2至4颗卫星,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北斗卫星没有一个元器件从国外进口。其中,北斗最大的自主创新是星载原子钟。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定位、测速和授时精度。北斗之所以能用10年时间完成美国GPS系统30年的发展路程,能够用上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这是我国老中青三代航天人共同努力得来的结果。近年来,中国北斗系统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技术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体验到“中国智慧”。很多专家.都十分看好北斗系统在精准交通与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可以说,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一张闪亮亮的“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摘编自冯雪珺等《从指南针到北斗:中国导航系统促进世界互联互通》,《人民日报》)

材料三: 卫星导航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导航技术。它充分利用卫星高度高、信号覆盖面广的特点,完成地面导航台无法实现的功能。目前世界.上有几种卫星导航系统,性能最好、功能最完备的是美国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该系统主要分为“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用户设备”三个部分。该系统共有21颗主星和3颗备份星。这样就能保证在任一时刻,地球表面周围任一位置地平线上仰角7.5的空间范围内,至少有四颗导航卫星。地面监控部分包括一个主控站,五个监控站和三个注入站,用于卫星监测、跟踪、指挥和控制,向卫星存储信息、导航等。监控站检测卫星及气象等数据,并经初步处理后送至主控站。主控站汇集所有数据后运算处理,计算出卫星运行轨道参数的变化等,编成导航电文送到注入站。注入站相隔距离很远,注入站每天一次向各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控站配有跟踪卫星的接收机、原子钟和计算机等设备,把接收到的信息组合并转发给主控站,然后由主控站对系统实施全面指挥控制。用户设备包括接收机和接收天线。接收机通过天线接收卫星信号,经运算处理,输出导航信息,显示在导航显示器上,或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内部导航参数。

(摘编自钱正在等主编《军事航空航天技术概论》)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这项工程的部分项目仍在积极建设。
B.卫星导航是一种利用卫星的优势,为多个领域提供定位、导向等信息的空间技术。
C.一二则材料展现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全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科技自信。
D.我国导航系统建设之所以不断进步,这与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与奋斗密不可分。
3.为什么说“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一张闪亮亮的‘走出去’的‘国家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2-13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