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08287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应用示范》(以下简称《应用示范》日前在天津公布。

《应用示范》针对居家、社区和旅居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健康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整合覆盖保险、支付、教育、文娱、信息服务等第三方服务资源,研发包括健康养老跨界服务集成、信用评估和养老数据分析等3个“健康养老十”平台,并在北京、天津等地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式和旅居式养老为辅的健康养老跨界融合服务模式。

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健康养老+”平台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老年人健康状态动态演化规律,为老年人在生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个性化生活照料、紧急状况检测与紧急救助、位置服务、行为识别、意图识别、诈骗防范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

“健康养老+”平台以“养老智能卡”作为推广介质,连接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各方面,形成特大城市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平台将同时与医保、社保等打通,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服务。

(摘编自《未来3年京津老年人将“尝鲜”养老新模式》)

材料二:

中经国富养老问题专家表示,作为新兴业态,智慧养老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培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智慧养老概念模糊,市场对于用户的培养不足。一方面智慧养老面的用户主体为“40后”“50后”老年人,很多老年人家庭并不具备网络环境,自身实操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简单地将智慧养老与互联网养老画等号,产品操作繁杂不接地气,这使得很多高科技养老产品难以推广。这些问题使得智慧养老的试点存在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却不买单”的情况,除了少部分居家场景的产品及服务外,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驿站等模式,并不被老人买账。

中经国富养老问题专家表示,就目前而言,智慧养老更多的是一种发展趋势。老年人更需要一种面向社区、面向家庭,能够提供综合性、专属定制化养老服务的机构。但从长远来看,智慧养老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未来“80 后”90后”将会展现出与当前老年群体不一样的特点,对于智慧养老产品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自主性。智慧养老将为养老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未来,而我们相信这个未来并不遥远。

(摘编自《中经国富:智慧养老大势所趋,解决“智慧”痛点仍是挑战》)

材料三:

项目工作人员通过信息平台发布高龄老人服务需求,志愿者从平台发现这些需求,然后对接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一名志愿者为7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凡是服务时间2年以上的,其服务时长就会被储存在“时间银行”信息平台个人账户中,等他(她)自己到70岁之后,就可以从“时间银行”提取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

日前,浙江苍南启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试点项目,“有精力的低龄老人也可以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高龄老人”,苍南县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余珍芳说,他(她)们通过“现在存时间,未来取服务”的方式,等自己70岁后就能享受相应时长的公益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内容包括送餐、看护、陪伴、助行、助医、代办等,这样可以激励身体健康、生活有空闲的低龄老人加入到“互助养老”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还能促进形成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

(摘编自《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苍南试点“时间银行”项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天津公布的《应用示范》针对居家、社区和旅居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健康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
B.很多老人家庭不具备网络环境,老人自身实操能力不足,产品操作繁杂不接地气,这是日前智慧养老中存在的几个主客观问题。
C.智慧养老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培养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却不买单”是市场培育不足的后果的表现。
D.三则材料,前两则都是围绕智慧养老的成与败、利与弊的问题展开,第三则材料则报道另一种不同的养老方式,三则材料形成互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健康养老+”是一-种智慧型养老,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为各种养老服务提供依据和支持,连接健康养老跨界服务的各方面。
B.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通过“时间银行”存储,若干年后可以置换成自己所需要的、不同于自己曾经提供的服务。
C.低龄老人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高龄老人,这种模式以“时间银行”为基础和中介,解决了无儿无女、经济能力不足的老人的养老问题。
D.未来“80后”“90后”将能更好地适应智慧养老,并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这将给智慧养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3.试比较材料一、二的“智慧养老”模式和材料三“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异同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下面小题。

1923年秋,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两年后,进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法国神甫教的是雨果、缪塞等浪漫派的作品,但戴望舒有更强烈的追新倾向,喜好果尔蒙、耶麦等后期象征派的作品。他后来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最新诗艺结合得最好的现代诗人之一,与他的这段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最早的译诗就是在震旦读书期间,将雨果的《良心》译成中文,之后在刊物《璎珞》上,发表了散文诗《流浪人之夜》等,并翻译诗歌《瓦上长天》等。戴望舒用民间小曲的形式来译,但措辞则像宋词小令,用的是文言文。

1929年4月,戴望舒编定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印行,这是他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他的诗从闻一多、徐志摩那儿获取的主要是外在韵律和格式,而从英法诗歌那儿汲取的主要是“忧郁的情调”。1928年8月,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叶圣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由于叶圣陶的极力举荐,戴望舒一夜成名,并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朱自清也曾评定这首诗说,戴望舒“注重整齐的音律美,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

戴望舒靠《雨巷》成名,但他在诗坛的领袖地位则是《现代》杂志造就的。在这个杂志 里,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的译作。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搭乘邮船从上海前往法国留学。他在法国期间的译作主要有《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此书1934年出版,仅一个月后,望舒就把它全部译完了。

戴望舒给他译的《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的每一篇小说都写了译者附记,介绍了作者和作品,除此外还翻译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法兰西现代短篇集》《紫恋》等著作。

1933年8月,戴望舒从里昂乘火车去西班牙旅行。他购买了不少西班牙语的书藉, 光是《堂吉诃德》就买了好几个版本。他一直将翻译《堂吉诃德》当做自己一生最大的心愿,回国后经胡适的介绍,中英文化教育基金会曾约其由原文直接翻译这部巨著。据施蛰存说:“这个翻译工作是完成了的,但因为译稿按月寄去北京,经过战争,全稿至今不知下落。”据叶灵凤说,戴望舒翻译此书不久,就爆发了抗日战争;但是十多年来,他一直在继续着这个工作。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是一些片段。

1931年春季,戴望舒参加了西班牙进步群众的反法西斯游行。西班牙警方通知了法国警方,于是学校将他开除,并遣送回国了。

1935年10月,由戴望舒主编,脉望社出版的《现代诗风》问世。由于作者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质量,第一期《现代诗风》1000册很快就卖完了。可是戴望舒没有趁着这段热劲继续编第二期,他有了新的构想,要和“北方诗派”携手合作,出《新诗》月刊了。三十年代初的诗歌界存在着南北对峙问题,戴望舒弃《现代诗风》而创《新诗》,就是想要实现他那“南北大团结”的构想。

1936年10月,《新诗》创刊号诞生。这是戴望舒为中国诗歌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新诗》社址设在上海亨利路自己家里,经费主要来自戴望舒个人的腰包。《新诗》一共出了 10期,在《新诗》上发表作品的有八九十人,“新月”“后新月”和“现代”济济一堂。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点名调任他为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的法文科科长。但他很快就病倒了,1950年2月28日,不幸逝世,时年仅45岁。

(摘编自《雨巷诗人——戴望舒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现代诗坛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诗歌作品,《雨巷》使戴望舒成名,并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戴望舒因此登上了中国新诗坛的领袖地位。
B.戴望舒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翻译诗歌,而且他所翻译的外国诗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采用宋词小令的形式,语言则用文言文。
C.戴望舒不仅热衷于文学,也富有正义感,他购买了许多西班牙语书籍,尤其钟情于《堂吉诃德》,后来因参加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
D.新中国成立之后,戴望舒得到国家的重用,但由于长期从事翻译等繁重的工作,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卓有成效的翻译家之一,戴望舒在翻译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表述。
2020-11-16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信息符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短视频适应了受众移动化的媒介阅读习惯。短视频相较于传统媒体背景下的视频制作、传播,三有碎片化传播、社交化属性、视频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界限模糊等特点。       

从2015年开始,短视频行业的多极化发展格局逐渐形成。2016年,短视频行业开始组建制 作团队,制作更加精良,趣味性也大大增强。短视频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媒介资本投入其 中,使短视频行业以高速发展的态势直冲各大应用排行榜榜首。       

(摘编自《我国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材料二:

(摘自《2019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材料三:当前,虽然我国短视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发展时间较短,在视频制作、内容审查、后期处理、平台运营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短视频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传播学先驱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把关人”是指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具有决断性位置,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的人或者组织。短视频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功能合二为一,视频制作者既可以是把关对象,又可以是把关人,二者界限变得模糊。把关人缺少把关能力,就会导致“把关人”缺失。而短视频制作者也在巨大流量的诱惑下,以低俗、恶趣味的视频内容为噱头,迎合广大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和危险的动作一度成为短视频的素材来源。但是题材狭隘、内容质量低也成为短视频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我国短视频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材料四:从媒介属性看,视觉文化是一种反智的文化。在传统的印刷媒介时代,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媒介系统需要人们进行抽象思考,视觉文化则以影像文化为中心。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曾尖锐地指出,在视觉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消失了,世界转化为形象,人的主观创造性行为转化为被动的行为,人变成了观者,而景象则是不允许对话的。影像是视觉文化的代表,而短视频更是视觉中心主义的极致体现。用户结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短视频的反智属性。根据大数据分析,2018年短视频用户中来自一线城市用户仅占8.7%,远远低于三线城市的32.5%和四线及以下城市的26.8%.这显示,相比拥有更高教育程度、更多社会资源、更便利信息渠道的一线城市人口,三四线城市短视频用户占比更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人口素质和短视频对心智影响力存在反比关系。

(摘编自周向阳《关于短视频及其大众传播的冷思考》)

1.下列对材料中“短视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发展兴起的短视频不仅适应了受众移动化的媒介阅读习惯,还把视觉中心主义体现到极致。
B.短视频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与传统的视频制作、传播相比,具有碎片化传播、社交化属性、视频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界限模糊等特点。
C.作为新的传播信息符号,短视频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将二者功能合一,导致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的把关人的缺失。
D.短视频行业高速发展的起点是2016年,行业在多极发展的基础上,组建了制作团队,视频制作更加精良,趣味性也得到增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用户中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占比更高这一数据说明,人口素质越低,在相应地区短视频就会更盛行。
B.我国短视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且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视频制作、内容审查、后期处理、平台运营等方面还不够成熟。
C.与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媒介系统需要人们进行抽象思考不同,视觉文化中的人处于被动地,变成了旁观者。
D.移动互联网是短视频发展的基础,短视频行业的兴盛也促进了我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飞速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2021-03-11更新 | 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碑者,坤也。(碑,就是增益。)上古的帝王记下告天地的话,进行告天地的典礼,要竖立一块石碑来增加山岳,所以叫做碑。传说周穆王巡游的时候,把功绩铭刻在弁山石上,也是古代立碑的意思。大约在周代,碑便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宫廷中的碑是用来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变化推算时间的;古代宗庙中也有碑,它们竖立在宗庙堂前的东西两柱之间,只是作为祭祀前拴牲畜用,这种碑石都是不刻字的。后来,这种碑石上出现了刻文,成了庙内记事的一种形式了。如寺庙的内容,修庙的经过,以及创建以后的兴衰史,有的还刻有为建寺庙出钱出力的人名等等。凡较大规模或历史悠久的寺庙几乎都有此类碑码,少则几块,多则数块,这种碑在寺庙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小品了。以后碑又从宗庙里扩展到了陵墓上。在陵墓等处,也多设立碑石,立于墓穴旁,则用作引绳下棺。《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汉代郑玄注云:丰碑,所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梓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镜护,下棺以绰绕。天子六绰四碑。前后各重辘轳也。所之形如大楹耳,四植谓之桓。诸侯四绰二碑,碑如桓矣。大夫二绰二碑,士二绰无碑。这说明古代棺木下葬入墓穴时,墓坑上部四隅或两侧植原木以缠绕绳索,使棺木缓缓而下,此原木称之为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郊清理秦公大墓时,发现了这种用来下葬棺椁的原木,年代约当春秋晚期,这证明了文献记载不妄。用于引绳下棺的碑早期实为木质,至后再以石碑代替。自从汉代以来,作碑文、碣文的风气盛行,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营造建筑,刻碑记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碑刻是历史的记载,又是历史的见证,在当今时代对研究历史文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用。

根据贾冰《浅述古代碑刻之功用》《文心雕龙·诔碑》等有关文章改编)

材料二

碑刻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载体,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书本文献的魅力,它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性。作为碑刻灵魂的文字,如不加以保护,碑刻就失去了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保护碑刻上的文字,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碑刻保护的重中之重。要整合河南碑刻文字资源,建立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让社会共享这个资源。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共同的财富,研究中原文化也需要这些碑刻的文字信息,但由于碑刻的石质特点,不易挪移,所以对于碑刻文字信息的研究,就应该采取地方建设、社会共享的方式进行。在政府的指引下,对于碑刻文化资源建设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河南省文物整理部门,应该对河南省的每块碑的年代、收藏情况、现状及内容简要做详实的记载,建立河南省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特点的完整档案。利用高科技数字化建设,一次投入,永久使用,启动河南省碑刻资源文献档案记忆工程。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并且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在这种情况下应启动碑刻数字化工程,即河南省碑刻文献档案数字工程。这个工程应包括碑刻的基本情况说明、形制、拓片、释文及研究成就,从各个方面立体地展示河南省碑刻的整体风貌。分类整理,深入研究,建立完备的河南省碑刻文献资源分类信息库,服务经济文化建设。为了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河南省碑刻资源的文化信息,为各个学科的系统化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服务,应该建立完备的河南省碑刻文献资源分类信息库。对于这些碑刻文化资源,可分类整理。如有关儒家思想、军事建制、文化制度、民风民俗、水利建设等等,进行分类整理,集结成册,为史学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和个人收藏爱好者提供详实的资料。

(摘编自王军校《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2014年第6期《名作欣赏》

材料三

汉魏碑刻数字化,可以得到与文物本体高度精准的模型图样,对文物感兴趣的研究专家及文物爱好者,可以通过数字化文物资料,对文物本体展开研究。文物数字化的过程中,将文物的纹理分析等都纳入文物录入的过程,掌握文物三维尺寸,提炼文物的属性、特质等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为石碑石刻文物本体保存当前状态下最好的再现状况,并促使之后从事的文物研究不对文物造成过多的损害。对纸质拓片的二维扫描,可以清晰、真实地呈现历史时期内文物的保存状况和当时的文物形态,有利于学者对碑刻文化的深入研究。

汉魏碑刻文物与其他文物有很大的不同,该类文物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条件较为简陋,文物风化情况较为严重,数字技术是能够较好地保存当前文物现状的一种技术。使用数字技术,呈现三维立体的文物形态,通过数字化,呈现文物的保存形态和具体质地,为研究文物的研究者和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便利。当前,常用的文物数字化方式是通过对文物的结构扫描、激光扫射、文物影像资料拍摄等三种形式进行,针对汉魏时期的石碑石刻文物,应采取精确采集文物数据,并通过三维空间展示文物现状,用后期制作完成碑刻的呈现与交互。让文物研究者和古文字爱好者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简单直接的获取石碑石刻的文字资料,用于研究和学习。

(摘编自孔志刚《曲阜汉魏碑刻及拓片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探析》,2017年第13期《数码设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碑只是立在宫廷和宗庙前的竖石,用来观测日影的变化和作为祭祀前拴牲畜用,上面没有文字或图画。
B.记载着历史、见证了历史的碑刻,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仍然保留着与古代同样的功用和意义。
C.河南省碑刻文化资源丰富,研究中原文化离不开这些碑刻的文字信息,因此将这些古代碑刻进行数字化整理保存势在必行。
D.由于汉魏碑刻年代久远,文物风化情况较为严重,保存环境和保存条件较为简陋,因此,进行数字化保存,不失为一项良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碑碣最早可能出现在上古时期,大约到了周代,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了没有文字的“碑”;汉代以后,刻碑文的风气就盛行了。
B.碑刻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当地文化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C.将碑碣文物的三维尺寸、文物的属性和特质等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整理,将为学者及文物爱好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D.对汉魏时期的碑刻,应进行实物测量和石质检测,以便获取精确的文物数据,进而通过三维空间展示文物现状,使其得到准确呈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利用数字技术保护碑刻”的一项是(     
A.建立碑刻文字资源信息库
B.启动碑刻资源文献档案记忆工程
C.对文物进行扫描、扫射、拍摄
D.研究和学习石碑石刻的文字资料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古代碑刻的功用。
5.在当前形势下,河南省应如何做好碑刻文物保护工作?
2021-03-17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