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五代十国 > 魏收 > 《魏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69 题号:110159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真,代人也。父洛侯,秦州长史。真少善骑射。世祖初,以真膂力过人,拜内三郎。数从征伐,所在摧锋陷阵,前后以功屡受赏赐。真君中,从讨蠕蠕,以功赐爵关内侯。后攻悬瓠,登楼临射城中,弦不虚发。刘义隆将王玄谟众数万人寇滑台,真从世祖讨之。夜与数人乘小船突玄谟军,入城抚慰,登城巡行贼营中,乃还渡河。至明,玄谟败走。从驾至江,真再破贼军。还攻盱眙,真功居多。迁给事中,典太仓事。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从驾巡东海,以真为宁西将军。寻迁安西将军,长安镇将,假建平

胡贼帅贺略孙聚众千余人叛于石楼。真击破之,杀五百余人。是时,初置长蛇镇,真率众筑城,未讫,而氐豪仇缛檀等反叛,氐民咸应,其众甚盛。真击平之,杀四千余人,卒城长蛇而还。东平王道符反于长安,杀雍州刺史鱼玄明,关中草草。以真为长安镇将,赐爵河南公。咸阳民赵昌受刘彧署龙骧将军,扇动鄂、整屋二县,聚党数百人据赤谷以叛。真与雍州刺史刘邈讨平之,昌单骑走免。后鄠县民王稚兄弟,聚二千余人,招引赵昌。始平、石安、池阳、灵武四县人皆应之,众至五千,据治谷堡。时诏南郡王李惠等领步骑六千讨昌。真以大军未至,虑昌滋蔓,与雍州刺史刘邈讨昌。昌出营拒战,真击破之,斩昌及贼首三千余级,传首京师,并诛其党与七百余人,获男女一千余口。雍州民夷,莫不震伏。在镇数年,甚著威称。

延兴二年卒。归葬京师,谥日烈。子延,契胡提,颇有气干,袭爵河南公。正始初,除武川镇将。入除太仆卿。正光初,复除太仆卿。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选自《魏书·陆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B.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C.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D.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蠕蠕:即柔然,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B.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公:古爵位名,周朝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侯”。后泛称朝中位高权重者。
D.字:即表字,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另一名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真擅长骑射,膂力过人。攻打悬瓠时,他登楼向城中射箭,箭不虚发;世祖初年,因膂力过人而授任内三郎,多次跟从征伐,冲锋陷阵,立功受赏。
B.陆真不惧危险,夜突敌军。王玄谟率军数万侵犯滑台,陆真夜间与几个人乘小船突破玄谟军防御,人城安抚军民,并登城巡行贼营,然后渡河返回。
C.陆真平定氐叛,筑城而还。长蛇镇刚刚设立,陆真率军筑城还未完工,氐人首领仇俘檀等反叛,声势颇大,陆真平定叛乱,并最终筑成长蛇城而还。
D.陆真当机立断,主动出击。讨伐赵昌、王稚兄弟时,大军未到,他担心赵昌抢夺粮草,于是主动出击斩杀赵昌,将其首级传送京师,并诛杀其同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驾至江,真再破贼军。还攻盱眙,真功居多。迁给事中,典太仓事。
(2)正光初,复除太仆卿。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北魏陇西狄道人,司空韶之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司空冲雅异之,每曰:“兴吾宗者,其此儿乎?”恒资给所须,爱同己子。弱冠秀才,不行。曾游河内北山,便欲有隐遁意。会彭城王勰辟为行台参军,苦相敦引。寻为侍中李彪启兼著作郎,修撰国史。稍迁国子博士,领尚书仪曹郎中,转中书侍郎、司农少卿、黄门郎,修国史。迁国子祭酒,转秘书监、兼七兵尚书。迁太常卿。孝庄初,太尉元天穆北讨葛荣,以琰之兼御史中尉,为北道军司。还,除征东将军,仍兼太常。出为卫将军、荆州刺史。顷之,兼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寻加散骑常侍。琰之虽以儒素自业,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及至州后,大好射猎,以示威武。尔朱兆入洛,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城内人斩修延,还推琰之厘州任。出帝初,征兼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永熙二年薨。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曰文简。琰之少机警,善谈,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疑事多所访质。每云:“崔博而不精,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子。”谓崔光、刘芳也。论者许其博,未许其精。当时物议,咸共宗之。又自夸文章,从姨兄常景笑而不许。每休闲之际,恒闭门读书,不交人事。尝谓人曰:“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此乃天性,非为力强。”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魏书·李琰之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B.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C.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D.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其中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指前者,意被地方举荐。
D.谥或谥号,是古代皇帝、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琰之早年淡泊,无意功名。曾游河内北山,有归隐之意;出来做官,也是受人举荐。
B.李琰之虽为文人,却尚武德。常说他家世是将帅之种;为官后很喜欢射猎,以示威武。
C.李琰之喜欢读书,不求虚名。他说搜寻奇闻异见,是其本性所为,所以从不觉得劳累。
D.李琰之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王延明以博学闻名,却虚心向他请教,自认为比不上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空冲雅异之,每曰:“兴吾宗者,其此儿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李琰之的不足是什么?请略举两例说明。
2021-04-02更新 | 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1)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 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2)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

(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B.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C.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D.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冠”。
B.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世宗。
C.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还有“拔”、“擢”、“陟”、“拜”都表示升迁之意。
D.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B.于忠正直敢言,一心向公。他劝说北海王元详不要趋炎附势,损公肥私。这让元详非常惭愧。
C.于忠正义凛然,胸怀坦荡。面对北海王元详的责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道:人生自有定数,非人力可改。
D.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高肇的话,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
5.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2020-07-25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封轨,字广度,勃海穆县人。沉谨好学,博通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洁,仪容甚伟。或曰:“学士不事修饰,此贤何独如此?”轨闻,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言者惭退。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迁尚书仪曹郎中,兼员外散骑常侍。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有司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权宜晓慰,边民来苏,宜加爵赏。世宗诏曰:“权宜征口,使人常体,但光扬有称,宜赏一阶。”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休叹其守正。轨在台中,称为儒雅。奏请遣四门博士明经学者,检试诸州学生。诏从之。寻除国子博士,加扬武将军。假通直散骑常侍,慰劳汾州山胡。寻以本官东郡太守。迁前军将军、行夏州事。好立条教,所在有绩。转太子仆射,迁廷尉少卿,加征虏将军。卒,右将军、济州刺史。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其见重如此。轨既以方直自业,高绰亦以风概立名。尚书令高肇拜司徒,绰送迎往来,轨竞不诣。绰顾不见轨,乃遽归,曰:“吾一生自谓无愆规矩,今日一举措,不如封生远矣。”轨以务德慎言,修身之本;奸回谗佞,世之巨害,乃为《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戒,文多不载。

(节选自《魏书·封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B.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C.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D.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传,古代诸子百家典籍及解释经文的书,如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行指代理官职。文中的“假通直散骑常侍”的“假”也是指官职代理。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文中“赠右将军”即死后追封为右将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轨通晓经传,深受好友称赞。他与光禄大夫孙惠蔚志趣相投,交情深厚,惠蔚经常举荐他为官,赞他对经义具有独到的见解,自愧不如。
B.封轨不辱使命,出使光大国威。他奉命出使高丽,最终让高丽王受诏,还解救回先前被掳走的边民。
C.封轨恪守正道,维护法律公平。他任渤海郡中正时,原渤海太守崔休为其兄考核的事请托于封轨,封轨不以旧上司之故违背法律,拒绝了请托。
D.封轨为人方直,注重涵养德行。尚书令高肇升任司徒,他不登门恭贺;他还主张养德慎言,远奸避佞,著有《务德》《慎言》《远佞》《防奸》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
(2)绰顾不见轨,乃遽归,曰:“吾一生自谓无愆规矩,今日一举措,不如封生远矣。”
2020-12-13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