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10180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睿宗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裴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B.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C.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D.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是中国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是储君的一种,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
B.县男,爵名。晋代伯子男皆封以县,称县伯、县子、县男。其后,历代多沿置。县男的地位低于县伯和县子。
C.七庙,泛指帝王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从自己往上数的七代祖先。武承嗣请立七庙有僭越之嫌。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评给的称号。睿宗赐裴炎谥号“忠”,是奖励他对唐的忠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炎善于审时度势。当中宗昏庸不听劝谏时,裴炎及时与武后商量,并奉命带兵入宫逼迫中宗让位,更立新君。
B.裴炎敢于犯颜直谏。裴炎认为武承嗣请立七庙的建议不合礼制,不惧太后不悦,坚持以理据争并制止了此事。
C.裴炎忠于李唐王朝。裴炎虽然拥护武后更立新君,但发现武氏专权后又极力促使武后还政,甚至不惜兵谏。
D.裴炎勇于以身赴难。裴炎因谋划兵谏太后被捕入狱,虽有众人求情,也难免一死,但裴炎始终没有向太后求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2)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日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也。

③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②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④,尚有居溪旁者。

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的次年写的。②佚欲:淫佚之欲。③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1.写出本学期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篇名《______________》
2.写出第①段的段意。
3.第②段画线句“理或然也”中的“然”指_____________。(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4.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也B.矣C.哉D.夫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2019-11-19更新 | 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一居士传

(宋)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B.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C.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D.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
B.号,也叫别字、别号。号为自取,称自号;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如王右军即以官职称呼的雅号。
C.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欧阳修撰的《集古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著录金石的专著。
D.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求骸骨得归葬故乡,而正常退休可叫作“致仕”或“致政”。
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题目虽然是“传”,既是一篇记叙性的传文,又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并未如一般传记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B.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讥诮他这样做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
C.本文笔调悠闲诙谐,旨在表现作者晚年徜徉琴棋书酒之间的至乐,以及亟于辞官归老的心情,结尾“三宜去”,是此一篇幅的归趣。
D.文章真实反映了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赤壁赋》)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2021-05-25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珍,徐州丰人也。少与庞师古等俱从梁太祖为盗。珍为将,善治军选士。梁败黄巢、破秦宗权、东并兖郓,未尝不在战中,而常勇出诸将。太祖①与晋王东逐黄巢还过汴馆之上源驿太祖使珍夜以兵攻之晋王亡去珍悉杀其麾下兵。义成军乱,太祖遗珍以兵趋滑州,道遇大雪,珍趣兵疾驰,一夕至城下,遂其城。义成军以为方雪,不意梁兵来,不为备,遂下之。太祖还汴,留珍攻郓州。珍去郓二十里,遣精兵挑之,郓人不出。朱裕诈为降书,阴使人召珍,约开门为内应。珍信之,夜率其兵叩郓城门,朱裕登陴,开门内珍军,珍军已入瓮城而垂门发,郭人从城上磔以授之,珍军皆死瓮城中,珍仅以身免,太祖不之责也。梁攻徐州,遗珍先攻下丰县,与李唐宾等屯萧县。梁兵攻掠四方,唐宾常与珍俱,与珍威名略等,而骁勇过之,珍战每小却,唐宾佐之乃大胜。珍尝私迎其家置军中,太祖疑珍有异志,遣唐宾伺察之。珍与唐宾不协,唐宾不能忍,夜走还宣武,珍单骑追之,交诉太祖前。太祖两惜其材,为和解之。珍屯蒲县,闻太祖将至,戒军中治馆厩以待。唐宾部将严郊治厩失期,军吏督之,郊诉于唐宾,唐宾以让珍,珍怒,拔剑而起,唐宾拂衣就珍,珍即斩之,遣使者告唐宾反。使者展至梁,敬翔恐太祖暴怒不可测,乃匿使者。既夕,乃引珍使者入见,太祖大惊,然已夜矣,不能有所发,翔因从容为太祖画。明日,佯收唐宾妻子下狱。因如珍军,去萧一,珍迎谒,太祖命武士执之。诸将霍存等十余人叩头救珍,太祖大怒,举胡床挪之曰:“方珍杀唐宾时,独不救之邪!”存等退,珍遂缢死。

节选自《新五代史·朱珍传》

注:①太祖为后梁太祖朱温,后文的晋王为后唐庄宗之父李克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与晋王东逐黄巢/还过汴馆/之上源驿/太祖使珍夜以兵攻之/晋王亡去/珍悉杀其麾下兵
B.太祖与晋王东逐黄巢/还过汴/馆之上源驿/太祖使珍夜以兵攻之晋王/亡去/珍悉杀其麾下兵
C.太祖与晋王东逐黄巢/还过汴馆/之上源驿/太祖使珍夜以兵攻之晋王/亡去/珍悉杀其麾下兵
D.太祖与晋王东逐黄巢/还过汴/馆之上源驿/太祖使珍夜以兵攻之/晋王亡去/珍悉杀其麾下兵
2.下列对本文与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他写过“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诗句。
B.乘:义为“冒着”,与《登泰山记》中的“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乘”含义相同,此处是指冒着箭矢攻城。
C.馆厩:馆,指的是高级客舍、宾馆;厩,本义为“马圈,马棚”,后可泛指牲口棚。
D.舍:常见含义有两种,一是房舍、屋舍,二是以三十里为一舍,本文中的“舍”应取第二种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败黄巢、破秦宗权、东并兖郓的战役,朱珍均参与其中,勇冠诸将;驰赴滑州时,不避大雪,催促士兵赶路,一夜即逼近城下,出其不意打败义成军。
B.攻打郓州,朱珍起初派精兵挑战,郓人闭城不出。后来错信了朱裕的诈降中了圈套,导致全军在城内覆灭,朱珍只因为身份特殊被免职,太祖没有责罚他。
C.太祖和官员敬翔知悉朱珍犯下的罪过,先假装把唐宾的妻儿关进监狱以稳住朱珍。后前往朱珍军营,朱珍毫无察觉地去谒见,太祖这才命令武士逮捕他。
D.面对部将霍存等十多人叩头为朱珍求情的局面,太祖非常愤怒,举起胡床掷过去,反问他们为何不在朱珍斩杀李唐宾的时候及时制止朱珍犯错,挽救朱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珍信之,夜率其兵叩郓城门,朱裕登陴,开门内珍军。
(2)唐宾部将严郊治厩失期,军吏督之,郊诉于唐宾,唐宾以让珍。
5.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朱珍和李唐宾关系的变化。
2023-04-24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