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11730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中水利书

宋·单锷

窃观三吴之水,为患滋久,较旧赋之入,十常减其五六。以日月指之,则水为害于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谓三州者,苏、常、湖也。朝廷屡责监司,监司每督州县,又间出使者,寻按旧迹,使讲明利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东州之利,目未尝历览地形之高下,耳未尝讲闻湍流之所从来,州县惮其经营,百姓厌其出力,钧曰:“水之患,天数也。”

按行者驾轻舟于汪洋之陂,视之茫然,犹擿埴①索途,以为不可治也。间有忠于国,志于民,深求而力究之。然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详于此而略于彼。故有曰:“三州之水,咸注之震泽,震泽之水,东入于松江,由松江以至于海。自庆历以来,吴江筑长堤,横截江流,由是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以至壅灌三州之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又曰:“由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由分水、银林二堰,直趋太平州芜湖。后之商人,由宣、歙贩运排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罔绐官中,以废去五堰。五堰既废,则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水暴涨,则皆入于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苏、常、湖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或又曰:“宜兴之有百渎,古之所以泄荆溪之水,东入二震泽也,今已堙塞,而所存者四十九条,疏此百渎,则宜兴之水自然无患。”此亦知其一偏者也。三者之论,未尝参究,得之既不详,攻之则易破。

以锷视其迹,自西五堰,东至吴江岸,犹之一身也。五堰则首也,荆溪则咽喉也,百渎则心也,震泽则腹也,傍通太湖众渎,则络脉众窍也,吴江则足也。今上废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阳江之水不入芜湖,反东注震泽,下又有吴江岸之阻,而震泽之水,积而不泄,是犹有人焉桎其手,缚其足,塞其众窍,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满而气绝,视者恬然,犹不谓之已死,诚何心哉?

然而百渎非不可治,五堰非不可复,吴江岸非不可去,盖治之有先后。且未筑吴江岸已前,五堰其废已久,然而三州之田,尚十年之间,熟有五六,五堰犹未为大患。自吴江筑岸已后,十年之间,熟无一二。欲具验之,阅三州岁赋所入之数,则可见矣。

盖震泽吐纳众水,今纳而不吐。锷熙宁八年,岁遇大旱,切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泉乡湖干数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知昔为民田。以是推之,震泽宽广,逾于昔时。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锷又尝见低下之田,昔人争售之,今人争弃之。盖积年之水,十无一熟,积空头之税,或遇频年不收,则饥饿丐殍,鬻妻子以偿王租,或置其田舍其庐而逋。至于酒坊,处在水乡,沽卖不行,以致败阙者,比年尤甚。皆缘水伤下田不收故也。锷又尝游下乡,切见陂啽之间,亦多丘墓,皆为鱼鳖之宅。且古之葬者,不即高山,则于平原陆野之间,岂即水穴以危亡魂耶?尝得唐埋铭于水穴之中,今犹存焉。信夫昔为高原,今为污泽,今之水不泄如古也。

(选自归有光《三吴水利录》,有删节)


注:①擿埴:指(盲人)以竹杖点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B.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C.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D.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行者驾轻舟于汪洋之   陂:池塘、湖泊B.宜兴之有百   渎:水渠
C.是犹有人焉其手   桎:捆住D.或其田舍其庐而逋   置:购买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三吴水患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前来调查的官员所知有限,而地方州县与百姓也并不配合。
B.作者认为应当把三吴地区的水利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从多个渠道综合解决太湖水满溢而无处排泄的问题。
C.作者认为溧阳县的五座堰被废除,导致宣州等地五六月份暴涨的山水不能导向芜湖而只能流往太湖,这是太湖水患产生的主要原因。
D.文中的“熙宁八年”中,“熙宁”是宋代皇帝赵顼的年号,“宋神宗”是他的庙号,除此之外,古代皇帝一般还有谥号及尊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观三吴之水,为患滋久,较旧赋之入,十常减其五六。
(2)以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罔绐官中,以废去五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 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青琐高议》)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2.因王安石曾被封____,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____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
3.王荆公旁听文史的故事里,众人的惭愧暗示了怎样的为人之道?
2019-06-21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节选自吴充《欧阳修行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B.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C.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D.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已死去的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君亲之名,其在世时也讳。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仁宗是一个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或四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而他的直言进谏也曾冒犯了谏官,受到了打击,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任谏官时,首先考虑到欧阳修,欧阳修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想要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柿木时,欧阳修认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微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让叛乱在没有萌芽的时候消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5.欧阳修为什么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请简要说明。
2020-02-13更新 | 9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李寿孝知开封府,有举子为仆所陵,岔甚,亟缚之,作状欲送府。会为同舍劝解久之气亦平因释去自取其状戏学孝寿押字,判曰:“不勘案,决臀杖二十.”其仆怨之,翌日,即窃状走府,曰:“秀才日学知府判状,私决人。”孝寿即令追之。既至,具陈所以,孝寿翻然谓仆曰:“如此,秀才所判,正与我同,真不用勘案。”命吏就读其状,如数决之。

是岁,举子会省试于都下数千人,凡仆闻之,皆戢成无敢肆者,当时亦称其敏。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会 为 同 舍 劝 解 久 之 气 亦 平 因 释 去 自 取 其 状 戏 学 孝 寿 押字,
2.文段中的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考试在京城举行,每______年一次,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为______,省试合格称贡士,第一名称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时人“称其敏”的原因。
2019-05-08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