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4 题号:1128799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偶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辞,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道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B.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D.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后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B.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金紫来指代贵官。
C.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D.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此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湜富有才华。他幼时机敏聪慧,写文章下笔成文,辞句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准的推荐。
B.宋湜深爱重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暂停朝事。
C.宋湜人品贵重。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敬慕他,把他当作宗师。
D.宋湜多才多艺。他通晓音律,擅长下棋,书法道劲且娟秀,人们喜爱他的书帖,纷纷传播效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
(2)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5.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制: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外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内制。
B.判官告院:即判官告院事,掌文武官告身及封赠告身。告身就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或任职证明书。
C.神宗:宋朝第六代皇帝赵琐的庙号,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D.版:筑墙用的夹板。《考工记》:“版崇二尺,长六尺。” 墙的尺寸多以版为基数进行计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苏轼关于政令得失的答对后,神宗对苏轼非常信任,王安石却很是不高兴,让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
B.安抚司所属的兵卒凶暴横行入室杀人,百姓向苏轼投诉,苏轼将他们的诉状扔到一边。可见,苏轼根本不相信百姓有冤情。
C.面对频繁颁布的新法,苏轼总是想方设法,让新法便利于百姓,百姓因此得以安宁。
D.皇上下令让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要求压低价格,对此,苏轼上疏表示异议,认为事虽小,却影响国家大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2)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2023-02-12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畅,字少微,吴郡人。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起家为太守徐佩之主簿,佩之被诛,畅驰出奔赴,制服尽哀,时论美之。弟枚尝为猘犬所伤,医者云食嘏蟆可疗,枚难之。畅含笑先尝,枚因此乃食,由是遂愈。孝武镇彭城,畅为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魏主托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诸军出镇彭城。虏众近城数十里,彭城众力虽多,而军食不足,义恭欲弃彭城南归,计议弥日不定。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欲席卷奔郁洲,自海道还都。

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议之。畅曰:“若历城、郁洲可至,下官敢不高赞。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若一摇动,则溃然奔散,虽欲至所在,其可得乎!令食虽寡,然朝夕未至窘乏,岂可舍万全之术,而即危亡之道。此计必行,下官请以颈血污君马迹!”孝武闻畅议,谓义恭曰:“张长史言,不可违也。”义恭乃止。时魏声云当出襄阳,故以畅为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元凶弑逆,义宣发哀之日,即便举兵。畅为元佐,举哀毕,改服著黄裤褶,出射堂简人,音仪容止,众皆瞩目,见者皆为尽命。事平,征为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及义宣有异图,蔡超等以畅人望,劝义宣留之,乃解南蛮校尉以授畅,加冠军将军,领丞相长史。畅遣门生荀僧宝下都,因颜竣陈义宣衅状。僧宝有私货,止巴陵不时下。会义宣起兵,津路断绝,遂不得前。义宣将为逆,使嬖人翟灵宝告畅,畅陈必无此理,请以死保之。进号抚军,别立军部,以收人望。畅虽署文檄,饮酒常醉,不省其事。及义宣败于梁山,畅为军人所掠,衣服都尽。遇右将军王玄谟乘舆出营,畅已得败衣,遂排玄谟上舆,玄谟甚不悦。诸将请杀之,队主张荣救之得免。执送都下,付廷尉,见原。孝建二年,出为会稽太守。卒,谥曰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六》)


【注】①猘(zhì):疯狂的。②元凶:即元凶劭,宋文帝太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B.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C.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D.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嫒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服在古代可指丧服,可按与死者亲疏关系分类,比如“期”指的是穿一年的丧服。
B.射堂是古代习射的场所,近似的词还有一个“射官”,这是天子行大射礼之处。
C.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隋唐前后确立六部,尚书为各部副长官。
D.嬖人既指男子受宠爱但身份卑微的侧室,又指君主宠幸的臣子。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畅重情重义。主君被杀,他没有避嫌,反而前去奔丧;弟弟受伤不肯服药他亲为弟弟试药。
B.张畅有勇有谋。彭城被围形势危急,他分析形势以死进谏,成功反对了弃城转移的计划。
C.张畅忠君为主。太子杀官反叛,他辅助南谯王举兵平叛,发现刘义宣造反又派亲信报信。
D.张畅也有胆小保命的时候。南谯王造访,他不愿跟附,以醉避事,事败时又逃跑保命。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
(2)畅遣门生荀僧宝下都,因颜竣陈义宣衅状。
2017-03-14更新 | 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与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内人望,同时登用,中外跂想其勋业。仲淹等亦以天下为己任,群小不便之,毁言日闻。仲淹、弼继罢,琦为辨析,不报。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琦右洙,朝论不谓然。乃请外,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徙郓州、成德军、定州。兼安抚使,进大学士,又加观文殿学士。

嘉祐元年,召为三司使,未至,迎拜枢密使。三年六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八月,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帝既连失三王,自至和中病疾,不能御殿,中外惴恐,臣下争以立嗣固根本为言,包拯、范镇尤激切。积五六岁,依违未之行,言者亦稍怠。至是,琦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又生女。

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无贱贵,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在相位时,王安石有盛名,或以为可用,琦独不然之。及守相,陛辞,神宗曰: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上不答。其镇大名也,时人为立生祠。相人爱之如父母,有斗讼,传相劝止,曰:“勿挠吾侍中也。”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云。徽宗追论琦定策勋,魏郡王。

《宋史·列传七十一》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B.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C.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D.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闰,闰月,指农历每二至三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每二至三年置一闰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除、右迁: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C.春秋高,是指人到了年富力强的年龄,《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与本文春秋高的意思相同。
D.赠,又称“追赠”,一般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给死者官爵或荣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用天生异象来衬托贵人出现。韩琦被推举为进士之时,也是天降“五色云彩”的祥瑞之象,左右都庆贺。
B.韩琦上言进谏之时,一定言尽所知之事,即使是中书的事也据实陈述。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欣赏韩琦直率的性格。
C.韩琦离京向皇帝辞别之时,皇帝问他王安石能否主持国事,韩琦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不能主持国事,皇帝没有回应。
D.韩琦在民间很有声望,他在担任宰相时,百姓为他建立生祠,并像爱戴父母一样爱戴他,因不想打扰韩琦,遇到争斗诉讼时都互相劝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琦与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内人望,同时登用,中外跂想其勋业。
(2)积五六岁,依违未之行,言者亦稍怠。
2022-05-19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