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12965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 年~1955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同时,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她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人们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 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田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为人妇,为人母, 为人的朋友, 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微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痂述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是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的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喜爱、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微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2.文章的题目是“传奇女子——林徽因”,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她的“传奇”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3.本文语言上多用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试结合③——⑤段文字,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赏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第28道生死轮回

雪绒花

那天下午,29岁的农贩吉田茂正在外地洽谈一笔蔬菜种子生意,猛然间感到大地剧烈颤抖起来,接着便从广播中听到了自己老家所在地宫城县发生地震的消息。他立即向朋友借了一辆摩托车,心急如焚地往回赶。

在进入宫城县管辖的地界后,吉田茂见到山石塌落,道路变形,不得不将摩托车临时寄存,而后徒步前进。随着一步步深入震区,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难走。

就在吉田茂翻越一道山梁时,触目惊心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只见屋倒墙塌,瓦砾遍地。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完全毁于地震的村庄。吉田茂心情沉重地走向村庄,忽然听见离他最近的一堆瓦砾中传出呼救声。他的心猛然颤动了一下,是停下来救别人还是视而不见继续赶路回家救自己的妻儿?短短的几秒钟犹豫后,他停下来毅然投入到救人的行动中。

吉田茂找到了一把被砸断的半截铁做,循着声音用力挖掘,在暮色四合时终于把国在里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救了出来,万幸的是中年妇女只是脸上受了些皮肉伤。就在吉田茂要离开时,中年妇女说自己的丈夫在岩手县一家饲料厂做工,儿子也在那里上中学,不知道他们此时是否遭遇不测,她请求借用吉田茂的手机给他们分别打电话。吉田茂拿出手机时,发现通讯早已中断,中年妇女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吉田茂见状就把手机交到她的手里说:“要不这样吧,我把手机留给你,等通讯恢复后,你再给亲人们打电话。”

中年妇女摇摇头:“不,你的亲人也生死未卜,你也需要它啊!”“我加快速度估计在后半夜会回到县城见到妻儿的,”吉田茂说着,迅速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和笔,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最后对中年妇女说:“如果电话能打通,拜托你给我妻子打个电话,说我一切平安,正在回家的路上去搭救她和儿子。”

吉田茂一路走,一路救人。当有近40条鲜活的生命在他参与救助下获得重生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夜,他也终于回到了县城自己的家。

古田茂站在马路边,悲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已不复存在,自己家的种子店更是墙倒屋塌、满目疮痍。他循着裂缝一遍遍呼嗅着妻儿名字,直到嗓子完全干哑,就在吉田茂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时,一位路过的邻居遇见了他,带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他的妻儿只是受了轻伤,正在城北临时医护点接受治疗。吉田茂听了不禁大喜过望,立即赶了过去,果然见到了正在挂着点滴的妻子,而安然无恙的儿子就坐在一旁守着妈妈。

吉田茂来到妻子身边,惭愧地说:“实在抱歉,这么晚我才回来……”妻子微笑着打断他的话:“不,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吉田茂听了一愣,不解地问为什么,妻子掏出手机和一张写满电话号码的纸时,吉田茂更加惊诧,因为那正是自己的手机。这时,妻子才缓缓讲起了事情经过。

原来,吉田茂救起的第一位中年妇女去岩手县寻找丈夫和儿子,结果在路上救了一个司机,把手机和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留给了司机,司机又救了一个中学生,同样把手机和纸留给了中学生,中学生又去救别的人……就这样,直到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时,它随那部手机一起传到了第27位获救者手中,而这位获救者就是吉田茂的邻居,这位邻居在救出了吉田茂的妻儿后,毫不犹豫地把手机和纸留给了这对母子。吉田茂的妻子一眼看到纸上的第一个号码居然是自己家的,而且手机也是丈夫的,才知道丈夫不仅平安活着,而且正在积极救护着他人的生命……

吉田茂听完,不禁潸然泪下,他庆幸多亏自己当初教出了那位中年妇女,从而开始了一场互救互助的爱心接力。他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爱心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给他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的人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被吉田茂救出的中年妇女在吉田茂给她手机时故意半推半就,说明她自私、有心计。
B.本来当天夜里就能到家,吉田茂却走了三天三夜,主要是因为地震使道路变形难走。
C.吉田茂回到家呼唤妻儿不应、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的情节,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D.妻子说出“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这句话,是因为她知道是丈夫安排人来救她的。
2.小说中的吉田茂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手机和写满电话号码的纸可以看作是象征性符号,其象征意义是什么?邻居不知道手机和纸上的第一个号码是吉田茂家的,他在把手机和号码纸留给吉田茂妻儿时,会嘱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2018-07-08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苍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捺。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耐。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感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E.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2.文章第(3)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4)段划线句“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2018-03-29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 6 年来,这一重大倡议全球瞩目、应者云集。2013 年至 2018 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 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 900 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 4000 亿美元。实践充分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也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大潮,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符合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待。

(摘编自《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 属于世界》,《人民日报》 2019 年 4 月 23 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占全球比重

“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数据

(摘编自《2017 年“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中商情报网 2018 年 5 月 16 日)

材料三

在被赋予全新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诸多合作项目已经充分证明,“一带一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造福当地民众。“一带一路”建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为庞大的世界市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美美与共的局面,显示出中国方案的动人之处。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人类文明应该实现多样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有更宽广的道路。打开大门,创造机会,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是复兴的中国今天的必然选择。自觉承担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历史使命,是负责任的中国今天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一带一路”,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绚丽工笔画》,《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25 日)

材料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机会。就拿我们一直认为的盛唐开放宏大的气象来说,实际上用今天眼光看,它只是单方面的,可以说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也就是说它单方面的容许外国人进来,但是不鼓励自己人出去,这就是开而不放;人家来学,它是会传授的,但是不主动,从来没有主动到外面去传播,所以是传而不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今天是全方位的开放和传播,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视野下,“一带一路”倡议究竟给个人带来什么影响?》,《人民论坛网》2018 年 1 月 30 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B.2017 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将近四成,在全球贸易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在对外贸易方面,韩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对外贸易总额排名第一,且数额巨大,远超其他国家。
D.“一带一路”方案的动人之处在于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从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智慧,是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提出后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近六年来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B.“一带一路”致力于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复兴的中国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C.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它主要面向亚欧非发展中国家,但也能给发达国家带来庞大的世界市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D.“一带一路”是一种全方位的积极主动的开放与传播,其开放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3.“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积极响应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07-03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