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9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是伴随着声音生成而传播的,并通过美妙的声音感染人心。《诗经》中的部分诗,在纳入礼乐制度之前,以唱诵的形式流传着,进入礼乐制度中,则成了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洪钟雅音呈现出来。楚辞本来就是唱诵的,与楚歌关系密切。屈原的《离骚》与祭祖诵诗有关,《九歌》更是对民间祭词的改造,《九章》是行吟泽畔的悲歌,《天问》是愤懑时的呵问。

汉末以来,学人开始有意识地探讨音理,这种对音理探求的标志就是韵书的产生。现知最早是东汉人服虔始反音,即懂得了反切,认识到一个音节单位可以分割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并用两个字相切而成音。三国时的李登,著有《声类》十卷,其书已佚,但唐人记载其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不立诸部,就是不用部首,五尚命字就是用唇、舌、齿、牙、喉五声为汉字分类,按发音部位分类汉字,这是就反切上字来讲的。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等人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认识到一个音节有平上去入不同的声调,并有意识地调整文学诵读的古韵和声调,以形成更为抑扬顿挫的效果。于是出现了沈约《四声》、夏侯咏《四声韵略》一类的著作。

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往往并世而出,且南北并峙:当苏州吴县的陆德明发愤著《经典释文》,考名物之同异,显声读之轻重的同时,河北临漳的陆法言等八人,专心讨论音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经过陆法言十多年的反复斟酌,终于完成了《切韵》五卷。《切韵》是我国历史上最科学的一部学术著作(曾运乾语)。该书是为了广文路赏知音,因为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切韵序》),使燕赵的重浊之音和吴越的轻浅之韵相得益彰。其后唐孙缅的《唐韵》、宋陈彭年的《广韵》等,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有所增补而成。

六朝以来学者重视读,与文章的诵读有很大关系。《楚辞音》的作者释道骞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隋志》)。《楚辞音》就是为了诵读《楚辞》。同理,《毛诗音》是为了诵读《毛诗》,《史记音》是为了诵读《史记》。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文体就像人体,一篇成功的文体必须有抑扬顿挫的宫商,就如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备声气一样。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声音的感染力有时可以超越或者提升内容的力量。

在那个追远的写本时代,得一卷书真是不容易,一旦得到,爱不释手,反复吟诵自在情理之中。晋代文学家束哲有《读书赋》,今残缺不全,其中记载耽道先生读书的情景:垂帷帐以隐几,被纨素而读书,抑扬嘈囋,或疾或徐,优游蕴藉,亦卷亦舒。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这种读书,灵魂与声音,都与古圣先贤相融会。读书到了激动处,可以长笑,可以傲啸,可以痛哭,可以吟唱,甚至于手舞足蹈。中古时期韵书的兴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期读书人的状况。

(摘编自伏俊琏《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之前,汉字不存在四声,即汉字没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B.四声与“五声命字”密切相关,它就是从“五声命字”分类法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
C.《隋志》对释道骞评价很高,认为他编纂的《楚辞音》是人们诵读《楚辞》的范本。
D.刘勰认为,拥有抑扬顿挫的文章就是成功的文章,因为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出《离骚》《九歌》《天问》等,证明中国文学随声而传、以声感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既准确又精当,既佐证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
C.文章主体部分大致按时间先后进行论述,这样安排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D.文章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古代音韵学的特征与规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研究古人探求音理的韵书,有助于我们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知识。
B.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是一部堪与陆法言的《切韵》相提并论的中古音学著作。
C.由第四段内容可知,《百赋音》《文选音》应分别是为了诵读《百赋》和《文选》。
D.根据束皙《读书赋》读书情景的描述可知,古人读书特别注重声音与情感的投入。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腸食、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涌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摘编白《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8日04版)

材料二:

2020年突发的疫情对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经贸产生不小冲击,可以说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最直接的原因,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该国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则有俄罗斯、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合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国因为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虽然口粮方面进口占比较低,但如果国际贸易再受到不可预测事件的冲击,难保不影响国内粮食的供应。

此外、诸如特大气象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的供给。就今年来说,国外出现了蝗灾,数千亿只蝗虫自非洲飞越红海进入西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过境处粮食大幅度减产,一度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忧;国内则出现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今年洪灾使6000公顷的农田遭到破坏,其中11400公顷的土地没有收成,好在还不至于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谷物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疫情并没有影响国内粮贫生产丰收,目前过度担忧粮食短缺大可不必。不过,接连出现的突发情况也提醒我们,近忧虽无,远虑不可不防,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正是目前国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谋远虑的有效应对措施。

(摘编自第一财经网社论《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需谋远虑》)

材料三:

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同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21年3月春耕行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不科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将导致各类病症的发生、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资治通鉴》和《自然辩证法》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C.在今年国内、国际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增强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D.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使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大升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很多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而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浪费,也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B.许多家庭把生食、熟食分类存放在冰箱中,许多酒店实行分餐制并在餐桌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这些都属于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范畴。
C.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与中国文化物尽其用的理念一致。
D.一些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国际粮食贸易面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3.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3 . 阅读下面的四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从原来的人际点对点传播演变成了点对面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加恶劣。

肆无忌惮地传播谣言,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解难得的社会信任,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当虚假信息和谣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谁能为它们的飞速传播踩下刹车呢?

动物园的大象丢了!这个怎么听都像魔幻电影情节的网络谣言,就发生在五天前。据北京警方发布的通报:本月10日,一网民在网上发布的“海淀区动物园丢失一头大象”的警情通报引发了关注。经核实,这个消息是谣言,造谣人员毛某某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的虚假信息与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一是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无论是刑事法律还是民事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定,只是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加快诚信建设,诚信不单纯是自律,比如网民自律、企业自律,更多的是能够把诚信通过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央广网”《打击网络谣言需要社会合力踩下刹车》)

材料二:

材料三:

近日,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医疗健康信誉管理专题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陈啸宏强调,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疗信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毛振华指出,信用医疗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医疗健康行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主体机构和个人行为,对于机构而言,信用管理有利于强化诚信在内涵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提升主体机构的社会品牌价值及行业影响力,提升个体公共道德观。

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以公共道德为标准,运用市场手段,使失信者接受社会的惩戒”,不失为我国医疗健康信用体系建设的前置措施,将有利于受戒者的教育与回归。独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及其开展的医疗信用评价认证工作具有独特作用,对加强社会监督,增强医疗健康机构与患者的信息透明与互动,客观公正地展示行业诚信情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以信用医疗为基石,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材料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信”就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

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颇具警戒作用。

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

(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兴起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能使相关法律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就能有效控制网络谣言。
B.微信朋友圈里的谣言类型可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等七类。据统计,民众对失实报道的关注度高于对安全报道的关注度。
C.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尤其重要,以“公共道德为标准,应用市场手段,惩戒失信者”是其前置措施。
D.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诚信教育与道德教育,这一传统促进了明清书院、私塾的发展,力行“明人伦”、“成德为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的成立,对个人对机构,都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客观公正地展示行业诚信情况。
B.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中国当前的诚信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强调法理在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C.据材料二推断,不实报道被大量转发,可能会严重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因此民众对相关媒体的报道需采取审慎态度。
D.根据材料四可知,孔子有四项基本的教学内容——“文、行、忠、信”,诚信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来如此。
3.—、三、四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必备资源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我国人口每年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些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我国城乡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粮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取消农业税并给予农业生产补贴,粮农的账面收入确实提高了;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因而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提高。

国内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直接影响粮食价格,成为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国际上,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恶意抬高粮食价格;发达国家对农业高额补贴,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摘编自田海霞 李艳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9.10.24,有删改)

材料二: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历史性冲击。这表明粮食安全在眼下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尽管我国连年增产,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国内食品供应也保持了良好的运转,但是,中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态势还将持续。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叠加极端天气影响,使得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持续承压。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形成一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气,十分必要。

习近平主席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主席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由吃不饱吃得好的转变,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片土地上每天有14亿人吃饭,每个人都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

(摘编自新京报《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绷紧粮食安全之弦》2020.08.12,有删改)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攻克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管理现代化。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1.01.02,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产生了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成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B.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粮农的账面收入,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致使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改观。
C.新冠病毒的流行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全球粮食市场,这表明,粮食危机不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D.我们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保障国家粮食的稳定供应,“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内的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食品安全到国际投机商操纵市场、高额农业补贴,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粮食价格,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B.国际粮价低了,农业的收益减少了,各国就会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终导致粮食减产,诱发“粮荒”。
C.增产与减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双重保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节流”层面减少粮食浪费,就是为粮食安全上好一重保险。
D.新冠病毒流行的特殊时期,只要时刻保持一种居安思危,细水长流危机意识,个体力量就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冲击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的经营主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
B.2019年5月份,干旱灾害共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640.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1亿元。
C.近年来,欧美国家用大量粮食和农作物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影响了粮食生产,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抬高粮价。
D.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2020年开始农民还可以领取农业支持补贴、农机补贴、养殖补贴。
4.针对材料一中提到的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的更大挑战,国家采取怎样的策略保障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二和三的内容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萝卜

曹永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他喜欢蹲在地埂上,看看嫩绿的蔬菜,听蔬菜弄出那种梆梆的细响。

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隔老远,就看到地里有个人。

地里的萝卜长得很好,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

那个人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皱着眉头说,哎。那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那人说,噢,我有点口渴,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拔得倒热乎。

那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老栓说,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那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这时候,老栓发现那人的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知道那是照相机。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那人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

那人把萝卜掰成两截,边嚼边说,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那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他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那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那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

太阳亮晃晃地挂在天上,非常旺盛。老栓看那人把萝卜吃完,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那人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

老栓跑到地里,用指甲往萝卜上面掐,那种掐得响的萝卜最甜。他挑到一个,擦得白白净净的,然后递给那人,你吃,这个肯定甜。

那人接过萝卜说,这地方可真漂亮。我喜欢这里的安静。老栓有点不高兴,你住在这里试试,想说话也找不到个伴。

那人说,以前的时候,这地方的鸟多不多?老栓说,我记得以前湖边到处是鸟,有黑颈鹤、黑翅鸢、白琵鹭,多得数不清。那人说,这些可都是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

老栓缓缓说,那时候,说粮食不够吃,就把湖扒开,放水造田。湖水放掉后,到处种庄稼,鸟儿在湖里找不到吃的,就跑到地里抢粮食,我们经常打鸟吃。那人说,你们竟然打来吃?

老栓说,后来,我们想吃也吃不到了。自从把草海的水放干,这地方连续多年碰到灾害,鸟兽差不多绝迹了。那人说,你们自讨苦吃。

太阳开始收敛光芒,悄悄往西边溜去。老栓说,八十年代说要蓄水还湖,又把豁口堵起来,总算慢慢看到鸟兽的踪影。那人说,你们没再打鸟?老栓说,看你说的,以前打鸟,是怕它们争粮食。湖水蓄起来后,气候也跟着慢慢好转,我们就在湖边种菜,你看这白菜,多嫩,你看这萝卜,多甜。

老栓说,我有点想不通。年青人怎么喜欢往外边跑,挡都挡不住。那人说,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外面能挣钱嘛。

老栓说,我就不信比种菜还挣钱。那人说,你的儿子也在外面打工?老栓说,看你说的,我家福鼎怎么可能打工,他在省城上班哩。他读书时候成绩就好,大家都说这娃将来有出息。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看看。老栓抬腿就往地里钻,很快从里面提出一条萝卜,说,你再吃一个。那人皱眉说,我吃不下了。老栓说,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那人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这么好的地,我实在舍不得。那人吐出嘴里的萝卜皮说,以后去省城享清福。

老栓说,福鼎孝顺,几次把我和他娘接到城里,但我们住不惯,只待几天就跑回来了。看着那些楼房,我总觉得像个鸟笼。

那人总算把萝卜啃完,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那人慌忙把他拽住,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说着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他似乎想起什么,窜进菜地,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萝卜”为题,萝卜是文章的线索,围绕着老栓请那人吃萝卜来写,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B.小说通过“一张白净的脸”和“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交代出那个人城里人的身份。
C.当那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这一情节刻画了老栓热情、善良又虚荣的性格特点。
D.小说开头写菜地,结尾也写菜地,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也前后照应,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了升华。
2.在小说中“那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1-02-03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道玉:没时间驻足回望(节选)

欧阳诗蕾

①“我想你们是最后来采访的,以后我可能不会再接受采访了,因为我已是一个高龄和高残的人了。”8月,在武汉大学的一栋教授楼里,86岁的刘道玉在采访结束后对我说。

②立秋这天,武汉仍在溽暑中,珞珈山上的植物被傍晚的暴雨洗得翠碧。采访开始前,刘道玉拿出一张十多年前《南方人物周刊》为他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刘道玉托颌凝眉,只身坐在空荡荡没有一个人的教室里。

③“改革者,孤独者,踽踽独行在荆棘丛生峭壁的攀登者。”他自答。

④1981年,48岁的刘道玉是怀着一颗忐忑之心接受武汉大学校长的任命的——在他之前的18任武大校长不是学术贤达,就是政界名流,而在任教职工中不少是他的前辈师长。面对这座藏龙卧虎、学派林立的老大学,刘道玉有些担忧,“要我当校长,一个小小的讲师,与武汉大学的名声和地位相符吗?”

⑤新中国成立前一度是全国重点名校的武汉大学,当时已下滑到全国重点大学末流的水平。上任伊始,刘道玉就立下“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誓言。他利用暑假,登门请教过去的学校领导人、学术泰斗和各个年龄段的教师。武大落后的原因被总结为三点: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学术研究上“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用人上的宗派主义。同时,学校没有强有力的科学研究的支持系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⑥武大在1951年的院系调整后,只剩下文、史、哲、经、外、图和数、理、化、生等10个系。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沿用“苏联模式”,国内的多科综合大学被分解成了文理小综合大学和单科学院。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为生产服务的,倾向于根据生产部门的需要来制定专业。“专业化教育代替通才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研究创造能力。”刘道玉说,80年代教育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是,大学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不过,尽管许多教育学家、科学家呼吁实施通才教育,但由于专才教育根深蒂固,教育部最终未能下决心改革这种教学制度。但另一方面,刘道玉上任的1981年,教育部建立了研究生学位制度,科研自此正式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将研究活动引进大学,被学者们视为当时中国高教脱离苏联体制的一个信号。

⑦“我履任校长伊始,痛感武大学科陈旧,科学研究落后,缺少学科的带头人,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刘道玉回忆。接任校长后,刘道玉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文、法、理、信、技、管的办学模式,陆续对武大的专业进行合并、新建和重建,先后恢复了法律系,新建了新闻学系、法语系、日语系、德语系、金融学系、会计学系、出版发行系、统计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等,一个新型的多学科的综合大学逐渐形成。

⑧创建新系无异于拓荒。第一届新闻系学生要实习时,找不到北京的中央级媒体。学生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却因为是首届,在社会上无人知晓。刘道玉问了学生的情况,说“你跟我一路上北京吧”,就带着学生一起坐火车上北京,一家一家媒体登门拜访,《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视电影有关部门……介绍自己的学生们,希望对方能让学生实习。北京的这些媒体接纳实习后,学生们再去其他地方申请实习,就更容易了。

⑨“刘道玉校长总是把办学的事当作最紧要的事,一切为了学生,那时我们都觉得校长太可怜了,他实在太忙了。”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吴高福回忆,开新闻摄影课需要设备,而当时财政紧缺的武大非常难支款,最后是校长亲自和学校的设备处处长申报才得以解决。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9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文体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将刘道玉置于新中国院系调整以及新时期中国高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刻画的,这有助于凸显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彰显人物自身的价值。
B.人物通讯讲究用事实塑造人物,但记者可以对相关事件加以适当评议,如第⑤段中,记者直接概括出了武汉大学落后的三点原因。
C.第⑧段中,作者之所以详细写刘道玉带领第一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到北京实习的事件,是因为在人物通讯中展现事件的细节,有助于刻画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D.文章语言简洁、准确,没有用过多的形容词,体现了通讯中人物表述的客观性。人物的语言,例如刘道玉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职业特征,合乎特定的环境和对象。
2.最后一段话中,作者引用吴高福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1-0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暮乡关

公刘

日前,忽接老友、诗人刘岚山先生来信,提起了这么一档子事:……我的故乡(安徽和县)仅存一份的《刘氏宗谱》复印后给了我一份,上载始祖刘福五公,系‘南宋度宗之三年,自江西南昌府梓溪刘’迁来和县三户刘;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一二六七年,迄今已七百二十五年;谱上并标注‘校书堂’,实即以汉代刘向(刘邦四世孙)校书的官职为堂名。

寥寥数语,真教我惊喜不胜!我立刻作复,告诉刘岚山:在下正是‘梓溪刘’。七百二十五年前,咱们竟是一家子!

究其实际,我和这个梓溪刘也关系淡漠;我们这一支刘氏血脉,早在爷爷辈,便已经既离乡又离土了。

余生也晚,爷爷奶奶全不曾亲眼见过。只是听上人平目带出来的三言两语,知道爷爷在先也是个作田佬,而且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地道雇农。从我爷爷那些年月算起,便沦落成了没有故乡的流浪汉,没有土地,没有根,惟一剩下的私有财产是乡音。

三代人,祖父、父亲、我,就在这种飘浮的状态下,家无恒产,居无定所,于南昌市区酸甜苦辣了百余年。父亲像只风筝,好歹还收了回去;自从我把斧头换作笔,风筝便断了线,只能飘到哪儿认哪儿了。

令人欣慰的是,我毕竟还珍藏着有关故乡的美好记忆。我还得感谢日本侵略者。要不是上海爆发了八·一三事变,要不是第二天白天南昌就遭到了贴着红裔药的飞机空袭,要不是我当时就读的百花洲被炸成了一堆瓦砾,我就只好把故乡一词唤作故城了。然而,乡就是乡,对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化积淀的东方社会,一个人,假如没有故乡,那简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怪物了。

连续三天的狂轰滥炸,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断墙残垣,血肉横飞;市民们惊恐万分,纷纷出逃。我父亲冒着危险,顶着大太阳四处奔走,最后找到了我的一位堂叔,他答应从乡下老宅中腾出两间房子来,暂供我们家的妇孺眷属借住。

这年是一九三八年,我十一岁。

望着一堆匆忙拾掇好的行李,母亲只是不出声的哭泣。我还不理解舍家抛业和生离死别的人生况味,相反,说来罪过,倒暗自高兴得到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回爷爷出世的地方去,看看乡下是什么样子,兴许还能和新交的小朋友一道去逮几只蚂蚱……

果然,走进北坊村,一切都新鲜,连空气都新鲜,再也闻不到中山路上那家雨具作坊臭烘烘的桐油味了,也没有必要在横穿马路时害怕汽车了,何况还有那许多陌生的东西刺激我的好奇心!无论哪棵树上,都有长一声、短一声的知了叫,无论什么水沟,都有闹一阵、歇一阵的蛙鸣,又是蝴蝶,又是蜻蜓,天天都能碰见扑下地来抓小鸡的老鹰。

从我们临时落脚的一砖到顶的大屋子里出来,不远就是两个暗中相通的大池塘。都呈长方形,并经过精心修葺,没有土坡,只有麻石砌成的塘沿和麻石搭成的踏板,踏板上,总有人淘米,洗菜,洗衣裳,洗锄头和箩筐。

这是一片撑满绿伞的荷塘,白的红的荷花,以及大大小小的莲蓬;而不长莲荷的地方,则是菱角藤的天下。小菱角有两种,一种色青,一种色紫,一律有四只角,仿佛永远长不老,永远是脆生生嫩汪汪的。更奇怪的是,这些菱角藤,像煞铺在水上不会下沉的网,尽管它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坠子。我常常拖上一只腰盆,当作小船,划进池中,利用归宗的特殊身份,随意采菱角摘莲蓬吃;说实话,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尝过那么清甜可口的水生果实了。每想起那番滋味,我都不免对大自然油然感恩。并且生出妄念来,希望重演这一幕,只是光阴不再,人生不再,奈何!奈何!

父亲终于把我叫回南昌去,因为他已经请小工将堂屋(大厅)挖成防空洞;警报一响,不必再像没头苍蝇似的四下乱碰了。剩下母亲一人,孤单单地留在乡下,我当然舍不得。但我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子,不便发嗲;留下什么表示一点男子汉的心意呢?临别前的三天,我每日早早晚晚,都扛起一柄长出我一个半头的大竹筢,满世界搂树叶子——秋凉了,到处都是黄里透红的落叶;不过,搂树叶子的人也不少,农家都靠这种有油性的东西填灶生火呢。

下乡的时候是搭的敞蓬卡车,回城去是步行。我的一双未经锻炼的细腿,走呀走的,过了沙埠潭,过了莲塘,过了青云谱。途中吃的是母亲替我准备好的饭,饭下边埋着两块腊肉,盛饭的家什是我们家乡通用的那种带盖的竹筒。六十华里,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唐人崔灏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他登黄鹤楼,北望汴梁(开封)时兴起的归思。如今我倒要借用他前面四个字,虽然既非登高,也无晚霞,全然与自然景观无涉。我不过意识到自己的生理年龄,已经接近人生的黄昏,又慨叹于一辈子浪迹四方,才无端生出这一段乡愁来;倘若真的叫我旧地重游,一旦看到,那像浓缩铀般微量而金贵的一切,俱已化作云烟逝水,还真不如索性绝情的好呐。

1992年10月18日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友人来信所提的《刘氏宗谱》的内容,交代自己与梓溪刘的渊源,为下文叙述祖孙三代生存状态和自己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做铺垫。
B.文中叙写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连续三天狂轰滥炸的景象,交代了“我”奔走回乡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C.文中“故乡”“故城”加上引号,作者是为了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区别,表现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正在逐渐失去它的生命力与活力。
D.文中叙述自己临别前三天每日早晚满世界搂树叶子,表明自己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的懂事、勤快,对孤单滞留乡下的母亲的牵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筝便断了线,只能飘到哪儿认哪儿了”这个比喻句,作者将自己比作断了线的风筝,写出了自己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
B.文中以孩童的视角与自己走进北坊村时所见所闻,选取知了叫、蛙鸣、蝴蝶、蜻蜓、抓小鸡的老鹰等意象,使这一场景充满童心童趣。
C.“走呀走的,过了沙埠潭,过了莲塘,过了青云谱”这四个短句运用反复、排比手法,叙写自己离乡回城途中状况,流露出对家乡的依恋。
D.文章以乡情为线索,采用顺叙手法结构全篇,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句式整散结合,语言真切诚挚。
3.文章花费颇多笔墨描写荷塘景物与荷塘嬉耍,对此你如何理解?
4.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赏析本文的结尾段。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隰有红蓼

王俊

红蓼跟人类一样喜欢逐水而居。春夏是万物喧豗的时节,红蓼擎着绿叶,撒开脚丫子奔跑。想必是久住乡野的缘故,红蓼的性子颇狂野。它故意不走直路,沿着低洼的溪边、沟边或是滩头,四处蔓延。人走在陌上,见之,不由叹道:“这厮是个霸道的主。”可不是吗?红蓼恨不得多生几只脚,抢占更多的地盘。而且,只要是有红蓼生长的地方,几乎看不到其他植物的身影。人再瞧一眼红蓼,呵,瞧出门道了。水边那一片红蓼酷似游龙戏波图。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学生,嗤之以鼻。不怪中学生无礼,《诗经》中早有记载:“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游龙即是红蓼。

红蓼的枝茎颀颀,叶子疏密有致,其味辛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中曰:“蓼类皆高扬,故字从蓼,音料,高飞貌。”而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称,“熮”字作剧烈辛辣之意,入口戟刺喉舌,犹如火之灼热。读两人的文字,觉得他们在共同作一幅红蓼图,一个赠予其形貌,一个赋予其秉性。如果再添上三两只扑翅的蜻蜓,那就更完美了。秋天长水,红蓼以清远的姿态,明媚岁月。

红蓼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尤为精当的称呼:辣椒蓼。倘若手上沾到红蓼的汁液,一天下来休想安生。手上火辣辣的,就像附上辣椒的汁液。出门放牛的孩子,也不会选择去红蓼葱茏的地方。乡间的青草,大多数是牛的果腹粮食。然而,不管红蓼长得多么鲜嫩,牛从不拿正眼看它。

一个朋友告诉我,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密码。红蓼之所以能活到现在,与独特的气味脱不了干系。

夏天的晚上,吃过饭,我们便把竹床抬到院子里去乘凉。院子里草木多,蚊蚋隐伏其间。每到此时,母亲就提着镰刀到水边割回一捧红蓼。红蓼丢进火盆。枯枝的火星熏烤红蓼的枝茎和叶,逼出它体内的辛辣气息。在浓稠的熏烟中,红蓼与蚊蚋短兵相接。究竟还是红蓼棋高一着,蚊蚋溃不成军。偶尔,我们小孩沉不住气,不慎吸入一口熏烟,红蓼的辛辣气味在喉间和肺部乱窜,呛得我们咳嗽不停,涕泪满面。这让我想起卧薪尝胆的典故:“目卧则攻之以蓼。”越王勾践在深夜,常点燃红蓼,以辛辣气息熏蒸眼目,驱赶困意。他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得懈怠,不要忘记家仇国恨。换作现在的眼光看待越王勾践的行径,他有自虐心理,不可效仿。

秋天的第一滴露落进村庄里,安放在红蓼心底的花信露出端倪。在山河岁月中,它已经占得了一席之地,是该放慢脚步,享受时光。红蓼绝对是一个事业心强的女子。年轻的时候,累死累活打拼,等到中年,突然觉得爱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红蓼从秋天手中借得胭脂和衣衫,开始梳洗打扮。慢慢地,它的茎干上的红愈发浓烈,吐出一穗穗艳丽的红花,灼灼耀眼。那是一场盛大的花事。红蓼将所有的深情都投入到花事当中,它点燃了秋天,火势越来越大,若不是水阻挡,想必红蓼一定会烧到天边去。“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在秋天,水边若少了红蓼,是不是意味着秋天的况味也无迹可寻?

印象中,有一年秋天,去看鄱阳湖的红蓼。在湖边,红蓼拖儿携女,铺陈出一大片一大片绚烂无比的光亮。人们被红蓼的热烈感动,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那些燃烧起来的光芒。在红蓼面前,人变得手足无措,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似乎只能用咔嚓咔嚓的声音去表达对红蓼的敬意和热爱。

一俟深秋,红蓼顿见衰意。在瑟瑟的秋风中,它们失去以往的精神,枝叶显出委顿之态。红色的花穗,呈现出灰白,已然没有往日的新妍。可是,红蓼仍旧倔强地站立着,展示自己的风骨。

枝枝叶叶,苍茫幽远,是铁马冰河的悲壮,更是李老十《十万残荷》中的万千气象。

花败,风骨犹存,与残荷媲美,立意升华,使人对红蓼更生出一丝敬意。

不知从何时起,红蓼还肩负着酿酒的重任。儿时,常见外公采下红蓼,洗净,装进坛子,倒入清水,密封。等红蓼的汁液全泡出来,沥掉渣,将汁水与泡软的糯米、小麦、大麦等一起碾磨成粉,捏成小圆球,铺在竹簟上风干。到了家里酿米酒时,外公放入红蓼制作的“酒酿”。隔数日,酒缸里就飘出浓郁的香气。采来的红蓼全身泛红,酿出来的酒却晶莹剔透。酒入豪肠,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

也罢,做一回红蓼,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走在陌上,见之,不由叹道:‘这厮是个霸道的主。’”这一句形象地表现出逐水而居的红蓼数量多、性子野的特点。
B.文章第三段从红蓼的别名“辣椒蓼”谈起,介绍了红蓼之辣的特点,进而说明其味辣是植物所具有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
C.文章在介绍了红蓼的习性和作用之后,重点描写了秋天的红蓼,突出了它的色彩和光亮,赞美了红蓼旺盛的生命力。
D.文章叙述了外公用红蓼花酿酒的过程,复杂的工序表现了外公酿造手艺的高超和性情的温厚,表达人们对红蓼酒的喜爱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红蓼“逐水而居”的习性,并通过引用《诗经》中的文字,点明游龙即红蓼,明确了标题的出处,体现了标题的化用手法。
B.文章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和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中的句子,详细地展示了红蓼的形貌及其辛辣的特性,赞美了红蓼之美。
C.文章用词贴切,“艳丽”“灼灼”“点燃”等词的运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秋天红蓼的红艳、浓烈,画面感强,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
D.文章用拟人手法,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秋天的红蓼,以其倔强站立的悲壮,与残荷形成类比,赞美了红蓼内在的风骨,表达了对红蓼的敬意。
3.本文结尾说:“做一回红蓼,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在描写红蓼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加以简析。
2021-01-0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期末调研语文试题(三)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去贸易全球化、去科技主导化愈演愈烈,“内循环”概念被提升到如此高度,显示了高层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判断。

什么是内循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掘内需潜力,合理调配资源,实现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让我国发展内循环具备足够底气。“内循环”这一概念的提出,必将为金融、旅游、汽车、教育等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后疫情时代,在经济增速下行叠加疫情冲击背景下,需求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无论是“质”(收益率与安全性),还是“量”(产品的充分供给),都更加迫切,居民大量财富将会借助专业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理财、基金、养老资金投资和保险等行业都会迎来新的爆发。国产汽车品牌将迎来极大利好,汽车研发会更加强调自主性,国产汽车相关产业链将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还有旅游行业,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输出国,若中国旅游服务逆差能够转化为内需,该行业将每年多贡献约1.15万亿产值,这必然会给受疫情重创的文旅产业带来活力并使其迎来新的发展。

实现国内循环具体到企业来说,重振中小微企业尤为重要。经济内循环先是老百姓有消费的欲望和能力,然后有实体企业的正常生产,另外就是健康运营的市场秩序,这样才能形成循环。所以说,经济内循环的保障是中小微企业的繁荣发展,让千万个中小实体企业走出困境,才是经济内循环的第一步。这也为许多新兴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像互联网企业360集团便强势聚焦国内经济复苏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凭借360智慧商业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营销势能,通过精准的行业趋势洞察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快速提升自我“造血”机能。

当然,经济内循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战略,打破经济内循环障碍,实现各类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重要。提高各行业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附加值,真正拉动内需,为启动经济内循环模式奠定扎实基础。通过各种手段重塑企业经营生态,加快企业数字化进程,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新基建产业的发展等。政府也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并造福民生。

(摘编自盘和林《打通“内循环”,迎来新发展》)

材料二:

长三角经济是我国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代表。新形势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远稳健发展更是至关重要。以长三角为背景来讲双循环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就国际大循环而言,我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对外开放起步早、发展好,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很多产业已融入全球产业体系。2019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外向度已达52.4﹪,高出全国18.4个百分点;境外和国外资本大量进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近19.3万家,投资总额达2.5万亿美元,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超过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的二分之一,达到50.6﹪。中外资本和中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密切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参加国际大循环。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会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而且会加深中外资本和中外产业的融合,奠定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新冠疫情的冲击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使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布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供给端方面的国外供应链出现高度不稳定性,需求端方面受保护主义影响又有更多不确定性,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方面面临较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三角企业更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积极布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将中国企业有机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之中。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及美国政府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方面极力阻挠我国企业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严峻挑战,应进一步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多层次融入国际大循环。长三角不少企业已经布局,比如苏州亨通,已经构筑全产业链并拥有核心技术,正致力打造全球通信和电力产业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商。

构建双循环体系,要进一步培育和发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聚力培育和壮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重点产业在国际产业与产业链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解决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优势产业在世界市场供应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性,确保我国产业与产业链独立发展,在一些优势领域引领发展。最后,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中国企业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此基础上向国际市场扩张生产能力和服务网络,为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牢企业基础。

(摘编自程必定、孔令刚《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内循环状态下,经济发展不依赖国际市场,在国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形成完整闭环并循环运行。
B.中国旅游服务由国际需求转化为国内需求,旅游业产值大幅增收,文旅产业获得重振并迎来新发展。
C.保障中小微企业繁荣发展,帮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是经济内循环做到的第一步,这将为新兴企业带来商机。
D.后疫情时代,老百姓对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安全性和产品多样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更加强劲。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资本和中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密切融合,共同参与国际大循环,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现实条件之一。
B.美国政府在前沿技术方面极力阻挠我国企业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对于相关产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C.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方面面临冲击的深层原因是国外供应链出现不稳定性,以及需求端又有更多不确定性。
D.360集团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和许多中小微企业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关系。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提升投资贸易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B.2020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宣布,将组织举办“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期间全省所有A级景区对全国人民免费开放。
C.政府通过激发和做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收入,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释放需求空间,弥补外部需求波动。
D.“老小区加装电梯,每台可获20万元补贴”,这是市民从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印发的通知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4.构建经济内循环体系,有哪些措施?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0-12-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但从传播内容来看,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

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长期经营,传统媒体有较为完善的办刊经验、采编队伍、作者队伍。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从业人员有能力从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通过较高水平的劳动,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素质较高,深耕于本专业,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和社会经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纸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优势,以提高信息价值为中心,做好内容求精,打造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的兴起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不同的阅读需求使纸质媒体仍拥有相当的市场,两者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与发展。

(摘编自陈焰《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它既可以作为阅读载体,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
B.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阅读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稳定的空间感和逻辑关联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后者便于快速获取信息。
C.新媒体产生于传统媒体之后,但在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范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
D.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管理经验,提高信息价值,做精信息内容,提升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储存制作发行三个方面分析低成本是新媒体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优势所在。
B.文章分别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和出路。
C.文章从阅读的功能上分析了纸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与联系,突出了传统纸质媒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生共存的观点,是按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和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品质内容和高层次受众,因而依然受到市场青睐。
B.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虽然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却基本相同。
C.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成就了人们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为不同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共存的空间。
D.新媒体因其功能不同而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传统纸质媒体功能将被新媒体取代,现有的媒体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