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杨岳黄

凯歌

张老实给一瓢凉水呛死后,张家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好心人劝她说:“你还年轻,路长呢,寻思找个人家嫁了吧。”又说,崖畔上那个说书艺人叫憨憨儿的就好着呢!

憨憨儿其实并不憨,是多年前从陕北逃难过来的。那年河西大旱,一个说书的老艺人领着一个孩子来到小山村。刚进村,老艺人的头一歪,就不行了。大伙儿唏嘘着将老人埋在村西的半峁上。孩子哭天抢地。收拾起老人的一副行头,留在这个临近黄河的小山村。跟了老艺人的缘故,孩子会说些零散的段子,在这黄土纵横梁峁起伏的小山村,渐渐地成了一个角儿。

角儿憨憨儿说书真不含糊。

憨憨儿说杨家将,先喊声:“走――起――”一拨三弦琴,放开喉咙唱:“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那个气势,有万夫不当之勇,足将台下众人唬住。

又说岳家将。激越高亢处,起身离座,双目圆睁:“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

台下一片叫好声。

这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不嫁他,嫁谁?

憨憨儿自从混上个媳妇,精神大振,每天晚上从田里一回来,就在门前摆开了阵势。怀里抱稳三弦琴、腿肚子上绑好甩板,再在琴头上拴一条一尺长的红绸带,山风一来,呼呼作响,引得乡亲们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美滋滋的足可以胜过一大碗猪油拌高粱饭。

时间久了,大伙儿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连张家女人也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

憨憨儿说书有点儿不地道。

憨憨儿常常将书中的人物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朝代混淆,再要么,干脆胡说。

有听过城里梆子戏的,说,憨憨儿你瞎说哩,这段子不是这个样子的――

虎目圆睁,憨憨儿一撇手中的三弦说:“不是这个样子,你说是甚样子,你说――”

大伙儿不作声了。再说下去,胡侃的书也听不到了。

老人们心里明白:憨憨儿的爹离开的时候,憨憨儿还小,一个十来岁的娃子,能学来而今这个本事,已经很不错了!

地主少爷高茂财来听憨憨儿说书。高茂财进过省城的大学堂,听说还留过东洋。

“走――起――”憨憨儿一拨三弦琴,亮开嗓门说起了“杨家将”“岳家将”。

高茂财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品咂起来。

听着听着,高茂财忽然睁开眼睛说:“不对,金国四太子怎么变成了宋朝皇帝的孙子?宋朝皇帝打仗不行,可是一直给金国人称孙子的!”

憨憨儿不理不睬,依旧说自己的书。

再听。高茂财忽然破口大骂:“满嘴胡言!”

话音未落,那说书的甩板早被憨憨儿捋下,“嗖”的一声,愣愣地砸在了高茂财的嘴巴上。少爷的嘴立刻变成了一根猩红的大肥肠。

再看憨憨儿,横眉竖眼,倒握琴柄,随时准备扑过来。

真是个憨货!少爷疼得眼泪直流,大叫一声,与一群随从作猢狲散。

身后,憨憨儿的声音霸道又硬气:“伤天害理的鸟人,爷就让他们做孙子,咋个?”

1943年,鬼子兵占据了县城,烧杀抢掠。汉奸翻译高茂财宣读完《告良民书》,随即请镇上唯一的说书艺人憨憨儿上台助兴。高茂财咬着憨憨儿耳根子,恶狠狠地说,不能说你那狗屁“杨家将”“岳家将”,除非找死。

戏台上的憨憨儿一身干干净净的青色长衫,低着头笑眯眯地回应:咱只会说“杨家将”“岳家将”!

那就等死吧!高茂财瞥着憨憨儿的眼神又惊又怕,匆匆地下了台。

憨憨儿一声“走一一起一一”三弦琴轻轻一拨,一声铿锵又悠扬的陕北说书便向远处的沟沟峁峁飘去。行云流水,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段《杨家将》说得人热血沸腾,激情高涨。当说到“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的时候,前排的保长、伪军司令渐渐变了脸色。

高茂财上台喊:“够了,快下去!”

《杨家将》又起:“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一一”

在众人的沸腾声中,高茂财与憨憨儿撕扯在一起。

日本人不傻,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鬼子队长哈哈大笑,竟然指着高茂财对憨憨儿说:“揍他!”

好咧!憨憨儿紧握三弦,鼓足力气,大喝一声,朝高茂财头上很劲砸去。

鬼子队长指着憨憨儿说:“你的,勇敢的,只要做皇军的良民,皇军让你天天说书!”

憨憨儿摇摇头,说:“咱可以跟着杨家将姓杨,也可以跟着岳家将姓岳,就是不能姓皇!”顿一顿又说:“要是真姓了皇,那也得是喝了半辈子的黄河水的黄!”

憨憨儿抡起剩下的一截琴杆,狠狠地甩向鬼子队长。这一击,惊涛骇浪。

鬼子的刺刀围了上来。哈哈大笑声中,憨憨儿喊:“能不能上一碗断头酒再死!哪儿有酒啊!”憨憨儿的女人跌跌撞撞地从人群里挤出来,递上一瓢凉水。憨憨儿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闷头就喝,没想一口气上不来,呛死了。

鬼子投降后,村人集资为憨憨儿重新筑墓立碑。一切停当,却不知道碑上刻上什么名字好。憨憨儿的女人说:“就刻——书匠杨岳黄吧!”

憨憨儿的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书艺人憨憨儿无名无姓,自小逃荒到了小山村,因跟随老艺人会说些零散的段子,后来成为角儿,擅长说杨家将、岳家将,说书不含糊,有气势,有气场。
B.憨憨儿说书“不地道”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憨憨儿的爹离开人世时,憨憨儿还小,没学到多少说书本事;其二是憨憨儿依照自己的价值标准有意改动了剧本。
C.小说描写眼睛生动传神。写憨憨儿“双目圆睁”“虎目圆睁”“横眉竖眼”,表现了他刚强、倔强的性格;写高茂财“眼神又惊又怕”,表现了汉奸的色厉内荏。
D.小说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如“半峁”“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地域色彩鲜明。小说多用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有利于表现憨憨儿大义凛然的形象。
2.小说为什么反复叙写张家女人?
3.小说以“说书”为中心布局谋篇,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20-12-25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从荒漠来

冯苓植

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

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

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

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

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

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

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

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呆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

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再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

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才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冽的。

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过……

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除了演出时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

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

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

啊!骆驼……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
B.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写到“沙原兔”和“沙嵩”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
D.“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直抒胸臆,“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有骑士风度”“骑士风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C.“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
D.“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
3.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
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傻老汉

乌因

乌老汉70岁,无儿无女,老伴也早早去世了。去年冬天,从镇上带回了一条瘸了腿的狗。 乌老汉日子紧巴,依旧分出一份口粮给狗。别人说他傻,他不辩解。

按照政策,乌老汉是铁打的建档立卡户。可是,他倔劲儿突然上来了,一天往村支书家里跑八九趟,还撂下一句狠话:死也不接贫困户的牌子。

“乌叔啊,这是好事啊,逢年过节,有免费大米白面,国家按月给补贴,入合作医疗不掏钱……”

“得了!老汉我,身体硬朗,流得起汗,吃得起饭,两亩水田的收成够了!有手有脚的,咋能拖累国家!”

“我的好乌叔,这是国家政策!精准扶贫,一个不落,您懂不?”

“我不贫,要扶你们扶别人去!”

“乌叔,您看您这脾气,您家那两间小瓦房,还能顶几年?您又这么大年龄了,没个儿女照应,这万一有个病啊,灾的,咋弄?这年头,没个十几万的存款,您敢生病?”

“我有钱!”乌老汉眼睛瞪得溜圆,斩截顿挫地道,“我——不——贫!”

说完,甩袖子就走。留下村支书,睁着眼,张着嘴,像只蛤蟆。蛤蟆喃喃道:“傻老汉。 ”

第二天,县扶贫办主任来村里巡察,点名要去乌老汉家。村支书欲言又止,硬着头皮带路。

一路上,乌鸦嘎嘎直叫。村支书心情很糟糕。

乌老汉的两间小瓦房,爬在一堆锃光瓦亮的高大房屋中间,分外扎眼。瞥到县领导皱眉,村支书的心情糟糕到了极致。

“五年前,乌老汉,一直在外要饭?”

“没有,没有,他说他在城里捡破烂儿,啊,对,叫拾荒…… ”

“这样一个可怜的老人,咱们得帮啊,”县领导没看村支书,扭头对着随行的副镇长说,“你们镇里,要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咱们当官的,不能只惦记头上的帽子,老百姓才是咱们的里子,没了里子,就脱掉帽子!”

“可是……”村支书刚要申辩,看到县领导蹙缩冷峻的眉毛,又硬生生把话吞了回去。

他其实想说,可是,乌老汉傻呀,到现在,也不当这个贫困户啊!

“乌叔,乌叔,您开个门,县领导来看您了!”村支书使劲打门。

房门紧闭。一只乌鸦在屋顶上嘎嘎叫两声,飞远了。天,瓦蓝瓦蓝。

“难不成,没在家?这个老头,就是闲不住……”村支书嘟囔道。 心里却没来由的一阵窃喜。

“要不换一家?”村支书狡黠地咧了咧嘴,道,“村东的刘大宝家,也是咱们村扶持的典型——”

这时,门后传来“沙沙呜呜”的声音……

“沙沙呜呜”,是乌老汉救回来的那条狗挠门、嘶叫的声音。

乌老汉死了。死于急性脑溢血。

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里面只有一样东西——汇款单。地址遍布十六个省市,收款人都是家境贫苦的孩子。

当听说汇款总额达到二十八万八的时候,村支书的嘴再次张得老大,像只蛤蟆。

唉呀,这个傻老汉,真傻,可是,他真的不贫啊……

村支书看着那两间低矮的黑瓦房,泪如雨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乌老汉70岁,无儿无女,老伴也早早去世了,日子紧巴”开头,交代乌老汉的基本情况,既引出下文“建档立卡户”的内容,也为他去世时无人及时发现做了铺垫。
B.文中两次出现“村支书张着嘴,像只蛤蟆”的描写,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一样的,都写出了乌老汉言行出乎意料,让村支书吃惊的情状。
C.文章最后一段写村支书泪如雨下,表明村支书被老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他认为乌老汉是一个精神富足,品德高尚之人。
D.小说中有两次对“乌鸦”的描写,第一处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村支书心情,第二处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暗示乌老汉的命运,这两处描写都起到了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2.小说中的乌老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傻老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13更新 | 325次组卷 | 47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咸阳市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摘编自“人民时评”2018年6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地政府根据教育部要求,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对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B.美育是一种刚需,这是因为审美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它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C.培养审美能力,对个人、社会意义重大,倘若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就很难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D.全社会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人们认为美并不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长期以来没有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论点后,层层递进,全面论述了美育的重要性,剖析美育研究缺少方法的原因,进而制定措施。
B.文章论述审美能力对社会的作用时,列举大量生活现象,点例与面例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在论述美育的重要性时,用详实的事例加以阐释,所引事例涵盖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D.文章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将人们对待艺术的种种行为表现进行比对,以此突出审美能力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B.全社会都真正行动起来,转变观念,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是生活所需,是形势所迫。
C.为面包而活只为解决人的温饱问题,为美而献身则是高雅的精神追求,在很多时候,精神美更令人幸福。
D.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擦亮眼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2020-10-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届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贵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B.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主要方式。
C.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D.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
B.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D.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B.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
D.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逮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凤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无的例证。

(捕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2020-09-28更新 | 1779次组卷 | 59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经过历代的发展,山水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园林理论比山水画理论产生得晚。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是明代计成所著的《园治》。虽然园林理论专著到明代才出现,但是园林艺术到明代已经发展到高潮。在园林理论产生之前,对造园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山水画理论。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一家言》都较多地涉及园林理论,而文震亨、李渔都深谙绘画之道。唐代的王维、宋代的俞微、元代的倪云林、清代的石涛、清代的仇好石等既擅长绘画,又懂得造园,他们把画意融入园林,使园林多多少少带有山水画的特点 。

造园家在建造古典园林的时候,特别是在堆砌假山的时候,尤其注重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等原则。其实这些原则都来自山水画理论,可以说山水画理论响了古典林的建造。造园家只有具各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不仅山水画对古典园林产生了影响,山水诗也对古典园林产生了影响。

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方面,尤其是虚的意境的营造。园林意境以诗文文化为灵魂,园林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域。南方的私家园林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一花一草、一水一石点缀园中,园林中的景色酷似唐诗、宋词中所描绘的图景,引人入胜。

曹雪芹在《红接梦》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园林。大观园进门处便是一座大假山,大假山上曲题有“曲径通幽处”五个字。这处题字高度概括了这处景致的特点。之所以要题字,是因为“景不点不透,景不点不活”(宋先锋《试论园林意境的内涵》)。园林中的题字能起点景的作用。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具备诗歌、散文的美学特征。《红楼梦》中,潇湘馆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蘅芜苑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等,无不兼具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楹联起到了烘托园林意境的作用。

中国诗词注重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和山水画中虚实相生的画法效果相似。苏轼在《送参寥师》中写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则灵气往来。清空是一种绝妙的审美境界。诗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唐代王维在《山居秋暝》中营造的“空山” 意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之一。园林专家陈从周说:“园林以空灵为主。”在园林中,亭子最具有 “空”的灵气。“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张宣诗句),“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苏轼诗句),这些诗句表明,正因为亭“空”,所以亭才“有” 。园林往往于无景处求景,于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动;实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园林中的景不只是呈现自身,它们只是一个个起点,勾起人们无尽的想象 。

(摘自麻玉珠《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产生了,而园林理论到明代才产生。在明代以前,由于没有园林理论指导,园林艺术发展停滞不前。
B.我国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是明代计成的《园治》,《园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文震亨、李渔对《园治》中的园林理论进行了完善。
C.清代石涛参与建造的园林带有山水画的特点,这与石涛擅长绘画密切相关:石涛在参与建造园林时,将山水画的画意融入园林之中。
D.造园家不仅熟知园林理论,而且有扎实的绘画功底,深谙山水画理论,他们懂得运用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等原则建造园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和山水诗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述,阐述了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之间的联系。
B.文章第四段先阐述山水诗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产生的影响,然后阐述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最后举例论证造园要讲究布局。
C.文章第五段结合《红楼梦》中园林的情况,论述题字、楹联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引用宋先锋的话,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在论述园林追求空灵的意境时,着重阐述园林中的亭子具有“空”的灵气,引用诗句充分说明了古人深知亭子空灵之妙。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处园林,大观园进门处有一座大假山,假山上的题字高度概括了这处景致的特点,并令景致鲜活起来。
B.楹联是“诗中之诗”,体现出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时使用多处楹联,意在烘托园林的意境。
C.诗词创作者常用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意境清空的诗词,这种诗词避免了质实之弊,带给人绝妙的审美享受。
D.优秀的造园家往往能于无景处求景,于无声处求声,于静中求动,于空中求景,出自他们之手的园林之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想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

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陨丧于日军暴行!

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降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故活理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选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仅式正式开始前,松网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过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只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本则新闻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107 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C.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斯、降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D.松冈环女上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了深刻的反省。
3.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

这里是阳光小区,我和父母住在这里。大年初一早上,窗外雪片飞舞。我们仨聊天,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十年前的事。而竟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淡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宝木图村。村书记孟克白音带我看过我母亲出生的院落,面积二十亩许,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现在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她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她有五十多年没听过这个院子的消息了。今年1月,我到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朝克巴特尔。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回来,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把你老家给建设没了。”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没空地。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咋回事?”他问。

“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我喜欢顺着江水流淌的方向在江边跑步,水快则快跑,水慢就慢点跑。我跑过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在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我在广州的珠江边上夜跑,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

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咱们国家好。国家不好,大有啥用?”在谈吐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我爸想半天,说“嗨,就是。”他们说的好是安宁,虽不能囊括当今中国全部的强大,但身为百姓,生于斯土,所求者不过斯民安宁。

中国太大了,走也走不完。我坐车穿越大兴安岭,从车窗看到在森林里摘蘑菇的人,脚穿高腰红雨靴,左胳膊挎衬蓝布里子的柳条筐。我想下车变成他,从此生活在大兴安岭。有一位诗人说他喜欢抱树,我也是,见到那些粗壮带红色鳞片的松树,见到长着大眼睛的杨树,我就想上前拥抱并跟它们贴一贴脸。

6月上旬,查娜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

几天前,我给我爸放了一段《骑兵进行曲》。我爸说,“嗨,我们这些骑兵,其实只有一匹马,一杆枪,一把战刀。我们那时候,除了人厉害,别的啥都不厉害。”

我爸总结得多好--“除了人厉害,别的啥都不厉害。”我爸就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他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老家和他的战马--“夏日拉咩饶”--带一点杂色的白马。1949年10月1日,我爸是开国大典受阅部队之一--内蒙古骑兵白马团方阵的受阅士兵,那年他二十一岁。

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字,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嘎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我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诺恩吉雅其实也是我,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那是去年市里面奖励我的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后来我看颁奖会直播的视频,发现我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和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可庆幸者,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这里是我可爱的、飞速发展的故乡。这里是我的祖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选取自己跑过步的三处不同的江边的画面展开描写,以独特的视角勾勒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深情地讴歌了自然的纯净与人间的善美。
B.作者通过喜欢抱树的细节,刻画一个诚挚朴实又豪放野性的蒙古汉子形象,与后文诺恩吉雅的女性形象遥相呼应,赞美故乡的人情之美。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生动,对父母家乡前后变化的叙述形象凝炼,对时光的评议深刻而富诗意。
D.本文的语言既优雅又幽默,有对朱鹮、对查娜花优美动人的描绘,也有“把你老家给建设没了”“我长相开始像马了”这样的诙谐调侃。
2.请从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文章只在最后一段提及“我有一匹马”,却以“我有一匹马”为标题,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