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其他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1130658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释]①朱淑真:宋朝女诗人,字号幽栖居士,自幼聪慧,但婚姻不幸,其诗多幽怨之情,曾与李清照齐名。②烛花:即灯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诗人写了“烛花”“床”“梧桐”“月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彻夜难眠、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B.诗歌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C.“凉”字是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视觉状态写触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内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D.第四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2.“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9-06-03更新 | 8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离开长安至荆州依托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慨叹自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
B.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依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在风雨中不知淹留何处的凄清。
D.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
2.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述你的理解。
2020-06-07更新 | 5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盾鼻:盾牌上的把手。②无功级:古代杀敌以首级的数目计功,故称功级。汉代李广平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而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  )
A.这首词上下片均从正面着笔,上片写过去,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B.“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记当日金甲雕戈,初立辕门”倒装突出了“金甲雕戈”的雄姿。
C.“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显示出当时军事的紧急和词人的才气纵横。
D.“有谁怜,独臂故将军,无功级?”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E.“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作者借古人《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2.“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做简要分析。
2017-07-18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