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其他南宋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1 题号:113131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节选)

[南宋]陈亮

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斯民之志虑,则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已耳。

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当耻也。《春秋》许九世复仇,而再世则不问,此为人后嗣者之所当愤也。中国,圣贤之所建置,而悉沦于左祍,此英雄豪杰之所当同以为病也,秦桧以和误国 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陛下何不于此时命 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运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

臣闻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而钱镠据之以抗四邻。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虽有戎马百万,何所用之?此钱镠所恃以为安,而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书生以为江南不易保者,是真儿女子之论也。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九世复仇:指春秋时,齐襄公为报九世祖齐哀公因纪侯向周天子告密而遭烹杀之仇,灭掉纪国。
②左衽:外族统治的代称。③重湖沮洳(jù   rù):湖泊重叠广布,低洼潮湿。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B.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C.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D.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民:即百姓,原是对古代战争中俘获的九黎民族的俘虏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黎元、黔首等。
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C.陛下:古代君主对自己的称呼。“陛”本指台阶。古时大臣奏事,不敢直接惊动皇帝,而是请在台阶下的近臣转呈,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D.东宫:指太子。古时除正房外,东为大。皇宫也是如此,皇上居正殿,太子地位仅次于皇上,应居东宫,所以把东宫作为太子的代称。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不像古代英豪那样让世人惊骇,使天下人耳目一新。
B.时隔九代尚能复仇,这是《春秋》称许的事情,也是作者认可的,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是应当让子孙后代愤怒的。
C.作者建议委命太子为抚军大将军,让他统领各个部门,监管各军部将,并为他配置长史、司马。
D.作者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吴会一带的重要性,认为据此可以与敌人对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2)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已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闵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阴怡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①阴饴甥:人名。②黑衣:指宫廷中的黑衣卫士。③茅焦:人名。④剧:mó,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晋侯                           执:俘获
B.复言者老妇必其面                 唾:唾沫
C.今秦王不功臣                       倍:背弃
D.焦以桀、纣狂悖之行             数:列罪状,加以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为难而可喜                  廉颇,赵之良将也
B.然后及女燕后                      孰能讥之乎
C.子宜言欲代我相,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D.长安君何自托于赵               大块假我文章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B.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C.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微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D.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促成“为难而可喜者也”这一变化的一项是(     
A.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B.恣君之所使
C.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
D.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文章举左师劝谏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有力地论证了“难而可喜”的观点。
C.蔡泽先以保全性命、名声之说打动了范雎,再拿范雎艰难的处境与商鞅、吴起和文种的情况进行比较,使范雎立刻让出相位。
D.茅焦不惧秦王汤镬之刑的恐吓,通过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最终说服秦始皇与母亲和好如初。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劝谏之难,在茅焦之前,秦始皇已杀了二十七个去劝谏的人。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2)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2019-07-04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呜呼!予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 不自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盖丞相初起兵,仆尝赴其召,进狂言,有云:愿明公复毁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

丞相嘉纳,令何见山进之幕府,授职从戎。仆以身在大学,父没未葬,母病危。以母老控辞,丞相怜而从之。奖拔公,许养之私,丞相两尽之矣。仆于国恩为已负,于丞相之德则未报,遂作生祭丞相文,以丞相之死。 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①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为耶?或以不屈为心,而以不死为事耶?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果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识时务者在俊杰。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今事势无可为,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臣子临大节,决大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 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于杲卿、张巡②诸子为上。李陵③降矣,而曰欲有为,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后 死他故,志何自而明哉?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 惜哉?

欲望不屈而不死耶?惟苏子卿④可。屈且不保,况不屈乎?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虽汤镬刀锯⑤,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


【注】①田单:战国将领,齐国危亡之际,曾坚守即墨城。②杲卿、张巡:唐代将领颜杲卿、张巡均为战败被俘, 慷慨就义。③李陵:汉代将领,战败,投降匈奴。④苏子卿:即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国。⑤汤镬 刀锯:均为古代刑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戈矛                            修:修理,整治
B.诚不自返吾衣冠               意:料想
C.以丞相之死                      速:招致
D.抑旧主尚在,不忍弃     捐:舍弃,抛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生也幸                 令何见山进幕府
B.所求乎                 而国君大臣皆执矣
C.死犹为厉鬼击贼       供给军饷,倡士民助义之心
D.将无往而不得死   尚欲有为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先以君臣父子伦理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一种选择;忍 辱负重,鞠躬尽瘁,有为而死,也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B.乙文中,作者选取众多前代正面实例,从汉代苏武、李陵到唐代颜杲卿、张巡等人,宣扬节烈忠贞的观念,希望文天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甲文以“呜呼”领起一连串“死”字,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再次回顾既往,表白自己屡次 身陷死地却艰难求生,就是要为国家雪耻,匡扶宋室。
D.乙文在肯定文天祥为人之后,一连设置几个疑问推测文天祥不死的意图,然后指出牺牲光荣、偷生可耻的看法,旨在打消文天祥求生的幻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丞 相 之 不 为 陵 不 待 智 者 而 信 奈 何 慷 慨 迟 回 日 久 月 积 志 消 气 馁 不 陵 亦 陵 岂 不 惜 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2)虽汤镬刀锯,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2019-06-07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节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1.解释加点词
(1)其粮道   (           )          (2)仆亦   (               )
2.文中“是二说者”分别是指(用原文回答):
3.作者认为世人对韩信、周瑜评说不当的原因是□□□□
4.在作者看来,周瑜即使不用火攻也能以他法破曹,你认为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019-10-22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