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01 题号:1135043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格敏公家传

姚鼐

方格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衡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产责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有书数十发。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事:官名,属于封建品级制度中较小的底层办事官吏。
B.菽水: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后常以“菽水”指长辈对晚辈的抚养。
C.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D.直隶:中国旧省名,特指今河北省。所谓“直隶”地区,在封建时代往往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期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
(2)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5.方恪敏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

注释: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②侈君张吾之:侈(chǐ)君,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张大国君对他的宠爱。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为异说而不       :谦让
B.此亦必有所者矣       :依仗
C.用商鞅成法而已       :全部
D.始皇固自为之而不     :讨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夫小人为不善        是说也,人常疑
B.子必且行劫          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世所习为善者也       父任,兄弟并为郎
D.斯之术将不出        而刀刃若新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B.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D.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观点的一项是(       
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     ②敢为高论而不顾     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④破坏周公之井田        ⑤大体得治世之要     ⑥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父亲的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乃至一定会去抢劫,同理可证李斯的言行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
B.虽然关于李斯乱天下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是关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的错误,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
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奉儒家学说才能获得治世的要领关键。
D.苏轼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2)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7.姚鼐不同意苏轼关于“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不同意的理由。
2022-05-18更新 | 3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①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1.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成五采”的“采”和“君子生非异也”的“生”都属于通假现象。
B.“多平方,少圜”的“平方”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都是古今异义。
C.“急”为多义实词,“冲突急走”和“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词义有差别。
D.“余不能冠”的“冠”和“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都是使动用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既望”。
B.岱,“五岳”之首泰山的别称,故泰山亦称“岱宗”“岱岳”等,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
C.食顷,意思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义同。
D.羽化,传说成仙之人有飞升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即如《赤壁赋》中“羽化而登仙”所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5.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见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用三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2022-01-29更新 | 6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①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自然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猬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2.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阳谷: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乘: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限:___________________
⑤磴: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循:___________________
⑦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云:___________________
⑨负:___________________
⑩烛: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2019-10-24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