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113523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英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米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英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如今去敦煌英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斤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刑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选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和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1.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提出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这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并不落后于国际。
B.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已经可以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C.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技术下,我们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如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
D.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只要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就能更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识基本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B.虽说古籍数字化成本很高,但相对于这些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及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来说,这些投入还是很值得的。
C.多年前,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但运用数字技术,既保护了敦煌文化,又给游客带来了异样的观赏体验。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适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扶贫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操作内容与学理内涵思辨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但其基本内涵却一致,概括为“采用教育这一特定方式对特定的贫困群体进行脱贫”。具体来说:首先,隶属关系是“特定方式”,即教育仅是诸多脱贫方式中的一种,说明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对象限定为“特定贫困群体”,即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说明教育精准扶贫与传统教育的对象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教育精准扶贫;最后,目的指向是“脱贫”,即教育精准扶贫活动的目的是帮助特定贫困群体脱贫。

(杨扬、韩潇霏:《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材料二: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村一园”项目的目标是为生活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村的3-6岁儿童提供免费、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一村一园”项目在本地招募高中以上学历且有幼教背景或工作经历的青年作为全职志愿者教师,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党员活动室等公房作为场地,向企业、机构及社会募集资金作为山村幼儿园的运行经费。

山村幼儿园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放低了幼教人员招聘的门槛,不要求具有大学学历、不要求持幼教职业资格证上岗,在通过笔试、学面试、试教等流程后,再对幼教人员进行持续高强度的培训即可上岗。山村幼儿园的设立,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不依照现有的建园基础设施标准,重视可利用场地的内部布局及设施设备的投入,重视区角建设、功能区建设、玩教具投放革。

(赵晨、陈思等:《教育精准扶贯-“一村一园”计划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的长效影响研究》)

材料三:

实施在线“一课双师”课堂,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例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依托教育云平台,将州内优质学校作为主讲课堂,农村薄弱学校作为远端课堂,通过在线直播方式,将主讲课堂教师的教学实时传输给多个选端课堂,实施同步课堂互动教学,以期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紧缺等问题,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优质资源州外向州内,州向县,县向乡镇、乡镇向村小(教学点)辐射的网状格局,初步形成了“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智慧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成为黔西南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推进教育均街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引擎”。

以云端资源和师资共享,丰富艺术选修课程,贫困地区很多农村学校和教学点虽然主科课程尚勉强能够开设,但由于师资匮乏,音乐、体育、美术等与学生素质发展有关的副科大多无法按照教学大纲如期开设,而教育信息化则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云端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越未越多的副科课程以这种方式开设,并向由语文或数学学科教师兼任的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科学、书法等科目不断扩展。

材料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农村学校重塑农村办学理念,改进传统教育管理模式,重构教育评价机制,学习先进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教育现代化,但这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要适应农村的教育文化,并要共生发展,因为本土文化改造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开展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不仅要吸收现代文明创造的先进教育理念,还要注重农村本土的文化价值,这样才能找到一条融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道路。而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使农村本土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只有将农村本土文化镶嵌在农村教育信息化事业之中时,才能体现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重塑农村学生的价值现念。

然而,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很大一部分学校机构与基层政府都在片面追求教育设备的快速升级与教育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未能有效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作用。另外,农村贫困群体缺乏改变自身科阶层的内在动力,信奉“读书无用论”,这种贫困文化型塑着农村生活的青少年,在这种文化的长期浸染下他们的基本人格与性格特点已经国化,即使有走向富裕与进步的机会,他们也很难走出贫困的境地。

(杨扬、韩潇霏:《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精准扶贫是以特定贫困群体为对象、以教育为特定方式、以脱贫为目的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
B.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党员活动室等公房作为教学场地,可降低精准扶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本。
C.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解决由师资匮乏导致的副科无法照教学大纲如期开设问题的有效途径。
D.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农村本土的文化价值融合,才能探索出融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道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村一园”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人员招募更灵活,也因此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区角建设、功能区建设和玩教具投放。
B.实施在线“一课双师”课堂解决了农村师资力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紧缺等问题,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C.教育现代化和农村教育文化是共生发展的关系,本土文化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使农村本土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
D.在贫困文化的长期浸染下,农村青少年的基本人格与性格特点已经固化,很难走出贫困的境地,这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现实困境。
3.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参与轮岗交流的城市优秀教师可以做哪些事来帮扶农村薄弱学校?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2021-04-22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主创新是以人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独立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活动,它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愈演愈烈,通过自主创新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形成独有的经济、文化体系,才能让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人才培养支撑自主创新。在实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合理、激发潜能、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机制,这样自主创新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正确理解自主创新的含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创新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节奏,各类创新指数显著提升,中国正在逐步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研人员的数量保持着逐年增长态势。万名就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数从2010年的33.6人/万人上升到2019年的56.0人/万人,年均增长高达6.4%。在一些关键领域,我国不断有重大自主研发成果问世。基建领域,国产“复兴号”成功运行标志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高铁自主标准体系的国家之一。在通信领域,华为、中兴等成为国际新5G时代的领军者。“中国创造”开始惊艳世界。

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闭门造车,也要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近年来中外自主创新交流愈加频繁,很多国际前沿科技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为保障自主创新,我国加大了法制建设。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创新执法方式,并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行政协同的综合执法优势,尤其加强了对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源头上为企业自主创新筑牢制度屏障。

(摘编自《自主创新勇立潮头》)

材料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未来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短板和弱项较为明显。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这一目标。创新型企业、广大科研工作者、科研主管部门,都应立足国情,在助推创新发展、科技腾飞的道路上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摘编自《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材料四

据海关统计,今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紧盯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力的同时也拉动了我国外贸出口增长。

在深圳金进科技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一批出口意大利的咖啡机。该款产品盯准了疫情后“宅经济”市场,针对消费者偏好进行了优化,体积更小,还具备自清洁功能。今年这些自主研发的小家电产品出口销量持续增加。

(摘编自《民营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

1.下列对材料中“自主创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能够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B.自主创新有助于我国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形成独有的经济、文化体系,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强国。
C.自主创新离不开法制保障,执法方式的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它能为自主创新提供必要保障。
D.自主创新需要立足国情,自强奋斗自主发展,也需要与国外交流合作,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复兴号”高铁是目前我国的一项重大自主研发成果,体现了我国正逐步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创新指数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短板弱项,不断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C.为落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决策,我国将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D.如果我国民营企业不盯准疫情后“宅经济”市场,不针对消费者偏好进行产品优化,那么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就无法实现增长。
3.目前我国企业可抓住哪些机遇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1-28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既获得技术进步的红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近年来,个人信息的内涵与范围均在不断延伸。与姓名、职业、通讯记录、家庭住址等传统信息相比,如今,个人上网痕迹、位置轨迹等数据日益重要,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应用日益广泛,相关信息保护工作难度加大。

未来,当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一切皆可能被数字化。应当说,个人信息既关乎个人的隐私和尊严,又天然具有社会公共属性,“数字化生存”需要个人让渡部分个人信息。人们的担忧主要在于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过程中的不透明与不确定性。正因此,在加强隐私保护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成为信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摘编自喻思南《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6日)

材料二: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自主捕获和厂商交换获得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103万余个,通过对恶意程序的恶意行为统计发现,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资费消耗类、流氓行为类和恶意扣费类。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分析发现,在目前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中,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其中不少APP与电话业务无关,却申请拨打电话权限,数量占比超过30%。在个人隐私方面,每款应用平均收集20项个人信息和设备信息,涉及社交、出行、招聘、办公、影音等各方面。此外,大量APP有探测其他APP信息、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等指导举办的“2019年网络安全博览会”展示了今年1月至9月中央网信办等4个部门开展APP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工作的成果,其中就包括近600款APP的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评估和处理情况。

中央网信办网安局一级巡视员兼副局长杨春艳提到,针对当前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等数据安全问题,中央网信办起草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办法》、国家标准《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等系列制度文件。

(摘编自陈亚楠《对APP“强制索权”说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0月11日)

材料三:

日前发布的《2019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显示,37.4%的网民认为网络个人信息泄露非常多和比较多,58.75%的公众网民表示曾遇到个人信息侵犯。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背后,是强烈的商业驱动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专家说,数据本身就是财富。APP后台运营商大都是互联网公司,其用户日活量背后带来的海量用户信息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方面——掌握越多的用户个人信息,APP就越值钱。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背后,是我国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尚不完善。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副所长李建领认为,个人信息保护虽已写入网络安全法,但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APP专项治理工作应做到技术手段与行政监管并重。“好的技术手段需要依托行政监管落地,行政措施也需要技术手段来做支撑。”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说。

李建瓴建议,尽快推进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为个人信息提供系统性、体系化的保护。

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用户也有必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专家建议,用户要选择正规渠道下载APP,并重视手机隐私权限管理,及时关闭不必要的APP权限。

(摘编自《中央网信办等部门治理APP超范围收集信息、强制收集信息、过度索权》)

1.下列对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
B.个人信息的内涵与范围不断延伸,个人信息的保护难度也逐渐增大。
C.个人信息的让渡程度可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数字发展的程度。
D.目前,我国网民网络个人信息泄露或遭遇侵犯的状况不容乐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信息具有个人私密和社会公共双重属性,在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到两者的平衡与安全发展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B.目前,资费消耗类、流氓行为类和恶意扣费类等恶意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互联网的网络安全,人们的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C.目前,许多移动APP普遍存在过多收集个人社交、出行、影音等各方面信息,甚至还存在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
D.数字时代,个人信息数据本身就是财富,掌握越多的用户个人信息,APP就越值钱,这也是APP强制收集信息、过度索权的重要原因。
3.在互联网时代,为保障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应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0-05-09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