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宋濂(1310-1381) > 《元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140409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2)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诚,君实,太原阳曲人。气宇和粹,性好学,从邓文原、虞集游,文辞日进。泰定元年,试礼部第一,廷对赐同进士出身,授秘书郎。拜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三史,书成,参议中书省事。调燕南廉访使。至正五年,帝遣使宣抚四方,守诚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与大都留守答尔麻失里使四川,首荐云南都元帅述律铎尔直有文武材。初,川廉访使某与行省平章某不相能,诬宣使苏伯延行贿于平章某,瘐死狱中。至是,伯延亲属有诉,会茶盐转运司官亦讼廉访使累受金,廉访使仓皇去官,至扬州死。宪史四人奏差一人籍其家而窜之余皆斥去重庆铜梁县尹张文德出遇少年执兵刃疑为盗擒执之果拒敌文德斩其首,得怀中帛旗,书曰南朝赵王。贼党闻之,遂焚劫双山,文德捕杀百余人。重庆府官以私怨使县吏诬之,乃议文德罪,比不即捕强盗例加四等。遇赦免,犹拟杖一百。守诚至,为直其事。他如以赃罪诬人,动至数千缗,与夫小民田婚之讼,殆百十计,守诚皆辨析详谳,辞穷吐实,为之平反。州县官多取职田者,累十有四人,悉厘正之,因疏言:“仕于蜀者,地僻路遥,俸给之薄,何以自养。请以户绝及屯田之荒者,召人耕种,收其入以增禄秩。”宜宾县尹杨济亨欲于蟠龙山建宪宗神御殿,儒学提举谢晋贤请复文翁石室为书院,皆采以上闻成之。风采耸动天下,论功居诸道最。进资政大夫、河南行省左丞。未上,母刘氏殁于京师,闻丧亟归,遂遘疾,以至正九年正月卒,年五十有四。帝赐钞万缗,谥文昭。

(节选自《元史•王守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宪史四人奏/差一人/籍其家而窜之/余皆斥/去重庆铜梁县尹张文德/出遇少年执兵/刃疑为盗/擒执之/果拒敌/
B.宪史四人奏/差一人籍/其家而窜之/余皆斥去/重庆铜梁县尹张文德/出遇少年/执兵刃/疑为盗擒/执之果拒敌/
C.宪史四人/奏差一人/籍其家而窜之/余皆斥去/重庆铜梁县尹张文德/出遇少年执兵刃/疑为盗/擒执之/果拒敌/
D.宪史四人/奏差一人/籍其家而窜之/余皆斥去重庆铜梁/县尹张文德出/遇少年执兵刃/疑为盗/擒执之/果拒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擢,指提升官职,与“除”意思同,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迁、调等,“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升级叫右迁,降级叫左迁。
C.至正: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之后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
D.疏,古代臣下向帝王进呈奏章的一种文书,用以向帝王陈述自己的意见或进行某些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但与对经书作注释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诚气度和蔼,好学有才。他曾与邓文原、虞集交游,文辞每天都在进步;在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经过廷对赐同进士出身,参与修纂辽、金、宋三史。
B.王守诚是非分明,力主正义。重庆铜梁县尹张文德杀贼党,重庆府官员因发泄私怨而唆使县吏诬陷张文德,王守诚于是重罚教唆者和诬陷者,为张文德平反。
C.王守诚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他对一百多件诉讼案件都详细审问,认真分析,辨明事实,使被审人无法掩盖事实真相,州县官中有十四人多领了职田,均予以更正。
D.王守诚尽职献策,颇具孝心,蜀地官员收入微薄不能自养,他上疏朝廷提出解决办法;他还未上任资政大夫、河南行省左丞之职,母亲就去世了,他闻讯后急忙赶回家中。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川廉访使某与行省平章某不相能,诬宣使苏伯延行贿于平章某,瘐死狱中。
(2)请以户绝及屯田之荒者,召人耕种,收其入以增禄秩。
5.四川廉访使为何而死?请简要说明。
2020-10-04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
B.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
C.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
D.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所以称为封事。另有“封章”一词,也指密封的奏章。
C.“丁母忧”,也叫“丁外艰”,在古代母族、妻族一般称“外”,所以也把处理母亲的丧事称为“丁外艰”。
D.“迁”在文中指升官,与此同义的还有词还有晋、擢、升、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2018-01-18更新 | 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鼎,字鼎臣,燕人。至元十七年,见裕宗于东宫,命入宿卫。二十五年,授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积官至礼部尚书、宣徽副使。太德十一年,山东郡饥,诏鼎往赈之。朝廷议发米四万石,钞折米一万石,鼎谓同使者曰:民得钞,将何从易米同使者曰:朝议已定,恐不可复得。鼎曰:人命岂不重于米耶!言于朝,卒从所请。

至大元年,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时皇太后欲幸五台,言者请开保定西五回岭,以取捷径。遣使即鼎,使视地形,计工费,鼎言:荒山斗入,人迹久绝,非乘舆所宜往。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三年,召授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两浙财赋隶中政者巨万计,前往者多取其赢,鼎治之,一无私焉。浙有两富豪,曰朱、张家,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鼎力为辨白,始获免。四年,京畿澧运使。

皇庆二年,特旨复佥宣征院事;四月,进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卒,年五十有三。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孝敏。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郡饥,诏鼎往赈之     诸:各个
B.遣使即鼎,使视地形            使:使臣
C.前往者多取其赢               率:大都
D.京畿澧运使                      改:改授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B.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C.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D.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吴鼎在山东救灾时,奏请朝廷改变赈灾方式,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B.皇太后想要去五台山,有人建议开山修路,吴鼎认为这样做不合适。
C.吴鼎任职中政院期间,廉洁自律,没有像有些官员一样谋取私利。
D.吴鼎为官正直敢言,处处维护百姓的利益,曾因此遭到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得钞,将何从易米?
(2)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
2022-10-18更新 | 4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