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其他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1 题号:1140703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

其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写节后菊花无人观赏,借用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指出吟咏对象。
B.第一首诗中,“湿露华”是说菊花带着湿露,鲜嫩可爱;“金靥”用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
C.第二首诗中,首联写“登高”过后菊花尚新,但“酒徒”与“诗客”都已不再来赏菊花了。
D.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菊花无人欣赏的无限悲叹。
2.这两首诗均颇具讽刺意味,但在表达的情感上又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19-06-08更新 | 373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登多景楼

(南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春天,词人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期间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②王谢:此代东晋上层人士,喻指今之掌权者。③强对:此指强敌。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
A.水调歌头
B.雨霖铃
C.念奴娇
D.沁园春
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中“今古”暗示此词是借古论今,“鬼设神施”三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自豪。
B.上阕“一水横陈”三句,指出京口地形非常险要,是争雄的好据点,对南宋有利,应该北上争雄。
C.下阕“因笑”二字,承上阕结尾批判六朝统治者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顺势而下,使上下阕浑然一体。
D.下阕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
3.联系全词,分析下阕划线句子的思想感情。
2019-10-12更新 | 4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春愁

[南宋]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注]糁:散开,散落。
1.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开头两句写春风春雨,勾勒出春天温煦和暖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
B.上阕第二句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但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
C.词最后一句中“月”与“梨花”的意象素雅清丽,象征了作者孤傲的精神世界。
D.从风格上看,整首词意象丰富,情感表达直抒胸臆,是婉约词的典范之作。
3.简要赏析“依旧成春瘦”句中“春瘦”一词的表达效果。
2019-11-19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