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3 题号:114828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让文物回归故乡,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70年回溯,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公众熟悉却难得一见的《伯远帖》《中秋贴》《五牛图》、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以及刚刚追索回归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齐聚国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漫漫回家路”。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

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中国在内,希腊、意大利、埃及等文明古国都曾有过文物被大规模劫掠流失的惨痛经历,也从未停歇追讨文物的脚步。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既有的国际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上,存在约束力小、执行力弱等问题。面对文物追索,一些“文物流入国”或坚决拒绝,或含糊其辞,抑或找借口搪塞,总之就是不愿归还,哪怕文物被劫掠的历史记录清晰无疑。文物的回归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这条漫长的回家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摘编自《照亮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湖北日报》)

材料二:

文物回家,标志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什么样的方式归来最相宜,以及回到祖国之后又该被如何对待,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青铜“虎蓥”为西周晚期文物,是清皇室的旧藏。1860年,它被一名英国军官从圆明园劫走并被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国家文物局注意到一则“西周青铜器‘虎蓥’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虽然通过多种渠道与拍卖机构协商,然而4月11日,“虎蓥”依旧上拍,并以41万英镑成交。令人惊喜的是,十多天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中国。

“虎蓥”被劫走的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是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31年至1945年日军侵华等时间段并列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高峰期。

当年流失的大批中国文物,有许多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市场。购买成为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流失日本长达80余年的苏轼罕见画迹《木石图》即拍出4.6亿港币,买家为来自中国的机构藏家,这意味着《木石图》重回中国。2011年在法国某拍卖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人买下清朝宫廷画《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当时这件作品的成交价2205万欧元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

对于不惜一切代价狂掷重金购买流失文物的做法,业内并不赞同。一方面“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利于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利用同胞的爱国心理,抬高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毕竟,海外回流文物并非件件都是珍品、精品,藏家不应盲目迷信。艺术评论家江因风就曾指出,欧美艺术资本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给中国,像是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掠夺”,“当文化自卑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的时候,就变成了可悲的结局”。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文物回家仅仅实现了流失文物在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而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许多机构只注重流失文物的投资价值,而完全或部分忽视了流失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研究。”在深圳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吴强华看来,只有摒弃以保值、升值为目标,摒弃以肤浅的拍卖价格进行简单比对的商业诉求,将回到祖国的流失文物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中来,才能重新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

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又该如何,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编自《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又该如何,都值得思考》,《文汇报》)

材料三:

文物来源于哪里,最终应该回归哪里,现实中不一定有圆满的答案。在流失文物的追索之路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除去捐赠,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尽管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公约操作指南》,但该公约没有溯及力,对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并不适用。此外,一些“文物流入国”也以各种理由拒不归还。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家之路,从国际共识到制度建设都存在巨大缺口。

日前,习近平主席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 雅典卫城博物馆二层的少女廊柱,其中一个因遭受掠夺而流落海外,仰望凝视之下,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激动地表示:“这些文物流失在外是文明的耻辱,希望它们能早日回家。”习近平主席坚定地回应:”我不仅支持你们,我们还应共同努力。”跨越山海之远、文化之别,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上加强国际合作,为流失文物回归开辟更通畅、有效的国际路径,不仅是中国、希腊等文明古国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世界致以人类文明的高度敬意。

(摘编自《不断拓宽流失文物回家路》,《湖北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失海外文物的追案是道世界性难题, 文物的回归之路依然布满荆棘,文物追索之路依然迷雾重重。
B.购买拍卖文物促成了许多文物回流,是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业内并不赞同这一做法。
C.材料三认为文物回归之路依然坎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路径,并对文物回归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材料二紧承材料一中的论题,指出文物回归方式与回归之后又该如何同样值得深思,并解决了相关问题。
2.根据文中所给的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让文物回家,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
B.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导致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流失文物追索之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C.对于流失的文物来说,仅仅实现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将其入学术研究的体系中来,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
D.文物追索难,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人为因素,但是不管追索之路多么艰难,都挡不住文物流失国追索的脚步。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近年来,陆续追回海外流失文物共30余批次近4000件套。
B.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前以6910万港元将马首铜像购得并捐赠国家。
C.25日,土耳其归还中国的壁画和陶俑都属于中国法律法规禁止出境的文物。
D.近年我国成功促成许多文物归国,并在博物馆中展示这些曾经远离故土的“游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我国文物回归之路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索文物回归之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人物,作为文艺场域的核心叙事载体,往往是作品是否能切中人心,成为经典的重要“法门”。

典型人物未必一定要积极正派,很多性格复杂甚至形象负面的典型人物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迹。鲁迅笔下的阿Q,《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些典型人物常常是我们自身性格缺陷或精神缺失的浓缩展示,震撼与可笑之余,也为我们的人生敲响了鞭策的警钟。但典型的意义,不只在惩恶,更在扬善。为世道人心注入温暖的正能量,指出积极的方向,这更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价值和使命。

典型人物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很多平凡的小人物往往有着更为典型的价值光辉。来自身边的感动,常会引发更深的敬意。每年中国的“感动人物”评选都不乏平凡人的身影,我们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奉献的可贵。

典型人物的塑造,切忌千篇一律,许多作家苦恼于没有生动的事例和创新的写法。事实上,要写好典型人物的故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深入生活,要有认真观察生活的慧眼和发自心底的感动。只有动过真情,才可能融情于笔端,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触动;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找到生动鲜活的人物素材,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细节。

(节选自《典型诚可贵》,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典型人物的特点。
2.作者举阿Q和范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
2020-02-22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⑥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⑦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

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

1.第②段中的“发现‘儿童’”具体是指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凡属古代儿童文学的童谣均不是为制造舆论而作。
B.《北京儿歌》《孺子图歌》等童谣集专为儿童编写。
C.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
D.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与“现代儿童文学”内涵相同。
B.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应属于儿童文学范畴。
C.某一文学概念与相关文学事实可以不在同一时间产生。
D.现代儿童文学不必满足为古代儿童文学设立的判断标准。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

名高麟阁,功显云台

朱熹正学,苏轼奇才。


[注]①麟阁、云台:汉代皇宫中的两处建筑,朝廷在此画像表彰功勋卓著的大臣如霍光、邓禹等。②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
2020-11-17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线教育成为两会热点话题之一。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情况,充分肯定了在线教育的优势及其在疫情期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强调进一步加快推进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在线教育的突出优势就是打破了现实中校际、城乡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的教育差别,随着5G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更广的人群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快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步伐,一方面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产能,另一方面盘活网络在线优质教育资源。

5G网络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携手,将进一步赋能教育信息化,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建议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借助政策、资金等杠杆的调节作用,充分挖掘“互联网+教育”的潜力和潜能,组织力量开发优质教育资源,进而通过高速汇聚和跨空间传输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在线教育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共享、互联互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地区、更广的受教育者能够分享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红利。

客观而言,要想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在线共享,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协调、积极推动和投入。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在于强调其公益性的特点,而公益性的保障是无法借助市场调节机制来自然而然实现的。因此,政府的协调、推动和投入至关重要。建议政府出面联系和协调电信运营商以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的学校,采取租赁或者联合共建平台,有偿购买教育服务等多种形式,打破平台资源共享在优秀师资、优秀教学内容以及共享平台硬件建设和软件维护方面的现实壁垒,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

要实现更优质高效的教育公平,优秀的教师与课程资源缺一不可。面对优秀教师及优秀课程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建议政府通过政策激励、保护教师知识产权以及为参与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师提供合理收益等有效举措,鼓励广大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诸如“网络在线教育名师优课服务”项目中来,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进各个学习阶段的学分银行建设和学分认证等,逐渐形成覆盖所有学科、学习阶段的优秀课程资源库,从而解决平台上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设好利用好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库。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还客观存在诸如网络教学资源匮乏、城乡区域教育技术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参差不齐、网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现实问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上述地区的网络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力度,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办学实力强的学校采取“结对子”和“一对一”帮扶形式,鼓励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有能力水平和参与意愿的教师采取诸如“云课堂”等多种形式,举行相关网络信息技术和在线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针对性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同时,重视加强和提升学校教师教育及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真正有效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摘编自张雷生《政府要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B.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在线共享,无法依赖市场,需要依靠政府大力协调、积极推动。
C.目前,平台上还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应鼓励广大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做出贡献。
D.与北京、上海等地办学实力强的学校加强合作,就可以解决网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了应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产能并盘活网络在线优质教育资源的观点。
B.文章论证兼顾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既有对成绩的肯定,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偏远贫困地区还存在网络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D.文章立足于解决问题,针对在线教育的问题,给政府提出了具体建议,针对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会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更广的人群成为可能,但这一切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助。
B.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借助政策、资金等杠杆的调节作用,充分挖掘“互联网+教育”的潜力和潜能。
C.有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通信等前沿技术的强有力保障和支撑,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D.多举办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学校教师教育及专业化发展水平,能够有效缩小各地教育发展差距。
2021-02-04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