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毛泽东(1893-1976)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3 题号:11534025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D.碧、尽、遍、争
2.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5.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知识点】 毛泽东(1893-1976)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②黄花③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十月


[注] 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②战地:指战场。③黄花:指野菊花。《礼·脍》:“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词人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的感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信念坚定、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诗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易老”“难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2.词的上片写了什么,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2021-10-23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夕烟

肖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如烟似霭,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埂子与大狗同年,都过了十四岁,但埂子辈分比大狗高,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权威。埂子,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一说出去,你就说有枪声。你仔细听听,早没枪声了。

埂子移开一块大石头,往洞口凑了凑,侧着脸,尽量把耳廓往外靠。还有!埂子肯定地说。

大狗心里一惊,学着埂子的样,认真听。他听到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

埂子,你太紧张了,太胆小了。你不是耳朵有问题,是心里有问题。大狗耸耸肩,把破烂的衣袖打了个结。

我是你叔,不要埂子长埂子短的,要尊重长辈。埂子说,这年头,胆小才能活命。唉,也不知楞子哥如何了。提到楞子,俩人心中都慌慌的,同时伸出脑袋向外瞄。

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更显得弱不禁风。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村子中间,忽地,一缕炊烟娉娉婷婷的升起。

啊,有人在烧火。是的,在煮饭。

俩人有些惊喜,互相望了望,都看到对方眼里的光。

有段时间,他们好怕冒烟,一冒,整个村子就是片火海。这些年,他们就是在火海中逃生,逃得苟延残喘,上气不接下气。

几天前,村里就得到消息,说有队伍经过,大家晚上留点神,别睡得太死。一说过队伍,脚下土地都会发抖。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国军、地方军、保安团、还乡团,还有土匪等,拉锯似的你来我往。每过一次,村子都会瘦一圈,人口、牲畜都会少几成。现在,方圆十里,想听声鸡叫都难。

为了能给村子留住香火,楞子爹找出一面破锣,主动到村头窝棚里放哨。楞子想阻拦,被爹喝住。我一个老头子,这条贱命早活够了。你们不同,今后的村子还要靠你们。特别是你——爹盯着楞子,你大些,要照顾好埂子和大狗。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爹走了,他们三人就睡在磨坊里。没想到,前天晚上,破锣突然响起。咣,咣咣,响得嘶哑,瘆人,如厉鬼般怪叫。

三人翻窗而逃。凭直觉,队伍应该从西边来。不曾想,东边也来了支队伍。两边人马交了火,子弹嗖嗖地飞。三人凭着熟悉的地形,从空隙中穿过,向后山跑。突然,楞子停住了,对埂子说,你带大狗去石洞,我去看看爹。

我们也去。俩人不走。

听话,快走。楞子吼了埂子一句,转身向黑暗深处跑去。

俩人气喘吁吁钻进石洞内,就听到村子里的枪声越来越密集。打了一个多时辰,枪声渐稀,天亮时,还有零星的枪声。

俩人已在石洞内躲了两天了。大狗说,叔,我饿。埂子舔舔嘴唇说,忍忍。

忍不了。一看炊烟,就想到锅碗瓢盆,就想到家。大狗越说,肚子越发咕噜噜地响。叔,我们下去吧。

我就怕下去了,再也上不来了。

不会的,有人在煮饭,就说明不打仗了。

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是有队伍在那里煮饭,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听埂子这么一说,大狗便把整个脑袋探出洞来,他想数数有几道炊烟。可惜,天色已暗下来,村子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狗的眼泪立马涌出来,他开始小声哭泣。

哭啥哭,都十四岁的人了,还哭。

叔,我想回家。大狗还想往下说,埂子猛地伸出手,捂住了他的嘴,并顺势把大狗搂在怀里。

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向这边奔来,铿铿锵锵,在泥水中踏得格外响。埂子摸到一块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脚步声越来越近,大狗身子开始发抖。埂子双眼紧盯外面,朦胧中,他看到一个人穿着带血的军装,靠近了洞口。埂子决定趁来人不备,将他砸倒。就在此时,来人叫了一声,埂子、大狗,你们在哪里?

竟然是楞子。

大狗这次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俩人爬出洞外,将楞子紧紧搂住。别哭,别哭,都不是小孩子了,我有急事告诉你们。我准备跟队伍走,去当兵。

啊,不是说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吗?

埂子急了,楞子只比他大两岁,楞子走了,他的世界就空了。

这支队伍不一样。他们打仗都是为了穷苦人。前天晚上,爹被国军抓住了。为了救爹,他们牺牲了好几个战士。看看我身上这衣服,就是其中一名战士的。他和我同年,为了救爹,牺牲了。他临死时告诉我,为穷苦人打天下,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他死的值!所以我穿上他的衣服,我要跟他们一起走。

细雨中,村里再次响起铜锣声,这次的声音厚重且悠长。随着锣响,村内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浓烟笔直、上冲云霄,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1年9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在夕阳映照下归家的场景描绘,赞扬了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理想境界。尤其在最后“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中,毛泽东主席善于推陈出新,赋予“夕烟”意象丰富的内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环境的内容,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渲染出缠绵悱恻的氛围。
B.写埂子在生死关头还批评大狗直呼其名是不尊长辈,旨在批判封建落后的观念。
C.战士说“他死的值”,这话既解释了埂子参加部队的原因,又体现了文章主旨。
D.小说两次写到锣声,一次嘶哑,一次悠长,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打破了按时间先后展开故事的顺序,以补叙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两人到山洞避难的原因、过程,情节紧凑,张弛有致。
B.作者将人物对话变成叙事语言,既交代了社会环境,发展了情节,体现了人物性格;还便于把故事推向高潮,赋予文字动态感、生命感,匠心独运。
C.作者精准把握人物身份、年龄等特点,人物语言朴实自然、个性突出;又能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展开描写,使表达生动形象而富有神韵。
D.结尾用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的环境描写来收束全文,既突出主题,渲染了热烈的革命气氛;又巧妙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3.小说在楞子正式亮相前,就为他的出场安排了许多笔墨,在手法经营上颇具匠心,效果突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夕烟”暗合了文本二“夕烟”意象的内涵,请结合两篇文本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2023-01-21更新 | 2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①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当时二人结婚不满一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海翻波浪”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之状。
B.下阕写作者设想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百念都灰尽”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C.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设想妻子触景生情,见月怀人,直接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2.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02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