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15797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在现有的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还更有优势。

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用文明的意识。这种文明意识,其实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交际的现场,方言的使用要掌握好度,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文明意识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但我们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时,也要把这种意识传播出去。我们并不鼓吹方言独大,而是主张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摘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人民网)

材料二:

苏州历来重视对苏州话的保护和传承。

2008年,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首批试点地区,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发音人,采录了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地方口头文化语料。2012年,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截至目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普通话、苏州话、英语口语比赛;苏州市语委办已举办了五期苏州话辅导师培训班,培育了四百多名苏州话辅导师;苏州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市广电总台已举办了三届苏州童谣比赛。另外,本地新闻媒体推出了一批关于苏州话的节目;二十多条公交线路同时使用普通话、苏州话报站;《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

从2017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话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情景短剧等形式在孩子中推广苏州话。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苏哉”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

(摘自《保护传承吴侬软语,方言文化能不能“嗨”起来?》苏州新闻网2019.5.30)

材料三:

早在2012年,科大讯飞就以粤语为突破口开展方言识别技术攻关。2017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86万条,支持23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AI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

“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之一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以前,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于调查者主观感知,而归纳完整的语音变化、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等工作难以单靠人力完成,所以有必要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

其实,外语语音识别与方言识别的人工智能训练方法是相通的。随着技术进步,可用统一的语音识别模型,导入各地方言等不同语料进行无监督训练。我国语言学界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区,方言识别难度有所不同,落实到输入法产品中,识别准确率也略有差异。

适配不同的方言识别,对整体语音识别技术会是一种促进和优化,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美国“风险投资节奏”网站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语音市场,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占全球总出货量一半以上。国外智能语音产品厂商也在努力开发能识别各种英语口音的版本。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摘自《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新华网2019.8.29)

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之于人类文明,如同物种之于自然,具有长远的意义,不能让它轻易消失。
B.方言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特定族群表达情感的载体。
C.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交际场合而存在的,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D.使用方言要有文明使用语言的意识,说话时要分场合、看对象,不能随心所欲。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言多语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所以我国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普通话,要鼓励孩子从小大胆说方言。
B.材料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就是需要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普通话与方言能够和谐相处。
C.材料二:在保护和传承方言方面,苏州采取了多种有效举措,他们的经验无疑是最有效的,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
D.材料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国方言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开发各种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利于企业差异化竞争。
3.材料一、二强调方言保护,下列说法中“有利于方言保护和推广”的一项是(     
A.流动人口普遍渴望获得身份的转变与认同,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流入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他们会积极主动地熟悉、学习流入地的方言。
B.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而伴随这一趋势,中国农村的地方文化将更加支离破碎,方言的文化自信也渐趋于无。
C.很多家长认为说方言会影响普通话发音,别的小朋友都说“高大上”的普通话,自家孩子如果突然冒出一句方言,会被嘲笑,甚至孤立。
D.民革苏州市委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普通话,70%的人会羡慕别人能讲苏州话,却没有学习苏州话的愿望。
4.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方言保护?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摘编自《MBA智库·百科》)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发链式反应般的科学突破,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将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并塑造新型产业体系,对人类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一直以来,大学在原始创新和重要思想产出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人工智能的思想源自大学,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等人发起了“达特茅斯会议”,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概念。在人工智能研究热潮中,国内外已形成“千帆竞发”的局面,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于智能的本质和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基础性、共性的问题尚未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支撑,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都将是“无源之水”。因而,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承担起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创新的重任。

(摘编自邱勇《做人工智能领域的引领者》)

材料三: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的重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早转变观念,我们就越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在构建未来教育生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且理性对待其中的利弊。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教育形式和类型的多样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培养人工智能专门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在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可能会让部分人成为企业的稀缺人才,而让另一部分人失业,导致人才两极分化,但不能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弊端无限放大,以此作为拒绝变革的理由。人工智能考验着传统教育模式、考验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冲击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做好技术变革的准备。

(摘编自王燕媚、崔英锦《人工智能将催生教育新生态》

1.下列对材料中“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B.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的意识、思维过程,因而它具有人的智能,能像人那样思考,最终超过人的智能。
C.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等。
D.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极其复杂,从事该工作的人必须掌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已日益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所创造的科技产品已成为人类智慧的“容器”。
B.人工智能的思想源自大学,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曾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
C.目前人工智能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只有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才能实现人工智能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D.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工智能专门人才。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2020-12-02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逄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的永恒企望。
C.西方节日可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通过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不断挖掘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2020-10-17更新 | 4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网民在电脑上创作,供网络用户欣赏或者参与的新的文学样式。这一定义包含几层意思:第一,网络文学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形成的,无论写什么都必须是借助电脑呈现的原创文学作品;第二,网络文学应该是在互联网上首次发表,“印刷文学电子化”不能算是网络文学。目前,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大抵可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网络原创文学;第二类是网络超文本文学,常见的超文本作品有互动书写、交互小说等;第三类是多媒体文学;第四类是运用特定创作软件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作品;最后一类是在网络BBS、博客以及网络论坛和社区等出现的一些学作品或者带有一定文学性的文本,它们大多不是为文学而作,但仍然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学色彩,可以看作文学文本。以上几类文本形态,除了第一类与传统文学相似外,其他几类体现了网络文学作为新的文学形态的特殊性。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有删节)

材料二:

性别

题材爱好分布比例

男生

玄幻奇幻56.8%

仙侠武侠50.4%

历史军事44.8%

女生

都市言情60.1%

穿越51.7%

现实51.6%

年龄

题材爱好分布比例

18岁以下

玄幻奇幻51.4%

都市言情46%

穿越45.1%

18—30岁

玄幻奇幻60.3%

仙侠武侠50.7%

穿越44%

30—50岁

都市言情50.6%

玄幻奇幻47.1%

穿越46.3%

50岁以上

现实54.4%

都市言情51.%

历史军事45.8%

(中华网2018年9月17日)

材料三:

截至2017年12月,各网站原创文学作品总量高达1646.7万种,出版纸质图书6942部,改编电影119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在众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玄幻、武侠、穿越等想象型的作品,但网络文学中仍然有很多现实题材作品,这些现实题材作品大都充满了作者的浪漫想象,大多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然而,网络文学历来就是以想象力见长的文学样式,它所表现的现实跟传统文学所表现的现实是有区别的,并且从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曾经出现过不同形态的现实主义,如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新写实等。

(苏晓芳《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报告(2017)》,有删节)

材料四:

相比较诞生于农业时代的纸质传统文学,如今网络文学的红火必定有其红火的理由、有其吸引人们眼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民主性,让它赢得了作者和读者。在传统文学里,文字书写需要一定的门槛,受到从水平、名气、审稿到印制,甚至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霸权。网络文学打破了这扇看似透明高雅却壁垒森严的玻璃门,让任何人可以自由出入。其次,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不仅写手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而且,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喜欢阅读的作品尽收眼底。不仅如此,网络文学还方便写手随时和读者即时即刻跟帖。

(肖复兴《也来说说网络文学》,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中“网络文学”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指网民首次在互联网上发表呈现,供网络用户欣赏和参与的新的文学样式。
B.网络文学的外延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以纸质发表但又被上传至网络的传统文学作品。
C.网络文学的各类文本形态均体现网络文学作为新文学形态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殊性。
D.博客、网络论坛和社区里出现的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学色彩的文本可以看作文学文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类型因性别、年龄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如男生偏爱玄幻科幻、仙侠武侠类题材,女生偏爱言情、穿越类题材。
B.虽然不乏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但网络文学目前仍以玄幻、武侠、穿越等类型的作品为主,这与老年读者喜爱的作品类型基本保持一致。
C.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延伸到纸质化出版和电影、电视、游戏、动漫的改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风貌。
D.在传统文学里,文字书写有门槛的限定,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而网络文学则相对比较民主,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网络文学红火的原因。
2020-12-09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