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袁宏道(1568-161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1161553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磺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叩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域居者未之知也。

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文中第④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也B.尔C.焉D.矣
2.文中第③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满井早春的景色。
3.下列表述对本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写北国早春没有春天的气息,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暗示出渴望出游的心情。
B.第②段在写景时多处使用比喻,形神兼备,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情怀。
C.第③段写满井的早春景色,其中写人有动有静,声色兼备,突出春色洋溢于城中。
D.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4.本文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识张幼于惠泉诗后

袁宏道

余友麻城丘长孺,东游吴会,载惠山泉三十坛之团风(在湖北黄冈)。长孺先归,命仆辈担回。仆辈恶其重也,随倾于江。至倒灌河,始取山泉水盈之。长孺不知,矜重甚。次日,即邀城中诸好事尝水。诸好事如期皆来,团坐斋中,甚有喜色。出尊取瓷瓯,盛少许,递相议,然后饮之。嗅玩经时,始细嚼咽下,喉中汩汩有声。乃相视而叹曰:“美哉水也!非长孺高兴,吾辈此生,何缘得饮此水?”皆叹羡不置而去。半月后,诸仆相争,互发其私事。长孺大恚,逐其仆。诸好事之饮水者,闻之愧叹而已。

又余弟小修,向亦东询,载惠山、中冷泉各二尊归,以红笺书泉名记之。经月余抵家,笺字俱磨灭。余诘弟曰:“孰为惠山?孰为中冷?”弟不能辨。尝之,亦复不能辨。相顾大笑。

然惠山实胜中冷,何况倒灌河水?自余吏吴来,尝水既多,已能辨之矣。偶读幼于此册,因忆往事,不觉绝倒。此事政与东坡河阳美猪肉事相类,书之并博幼于一笑。

1.请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闻之愧叹而已”中的“之”指代的是          
3.以下对弟与“我”“相顾大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经历了一个月后能品尝到真正的惠山与中泠泉而感到高兴。
B.因为虽然知道惠山与中泠泉独特,但品尝也无法分辨,自嘲而笑。
C.因为品尝惠山与中泠泉时,想起了朋友邱长孺的故事,讥讽而笑。
D.因为我能尝出惠山与中冷泉的不同,而弟未能分辨出,嘲笑弟弟。
4.依据文中“东坡河阳美猪肉”的故事与本文的故事“相类”,对“东坡河阳美猪肉”的故事补写出合适的内容。
予昔在岐下,闻河阳猪肉甚美。使仆往市之。                  。客尝之,皆以为非他产所及。继而事败,客皆惭。(用文言语句填空)
5.推测作者在张幼于的诗后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2019-12-11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惠山记

   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痉,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牌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1.“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
2.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4.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
2019-12-28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死。张阳和力解,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方:以之为准则
B.令童仆续纸丈余进        阴:暗中
C.下狱       论:批决,定罪
D.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       数奇:命运不好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长既已不得志有司       外欺张仪
B.如寡妇夜哭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C.欲苦之       不赂者赂者丧
D.张阳和力解,得出       羝乳得归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B.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C.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D.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①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②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③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④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⑤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⑥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文章自成风格,却不合流俗。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愤怒地抨击,所以他的名声没有传出越地以外。
B.徐文长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花鸟画美妙飘逸而富有情趣。
C.到晚年,徐文长的狂疾更加厉害。有一次他竟拿起斧头砍人,所幸没有砍死,但他自己最终因为不合于时,不得伸展抱负,心怀怨愤而死。
D.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徐文长杰出的才能、不羁的个性、坎坷的遭遇,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
(2)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7.徐文长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022-10-21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