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3 题号:1167247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土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甲)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车避匿                           引,掉转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
C.且庸人尚                           羞,以……为羞耻
D.威敌国,退而让颇                 信,威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廉颇只知自己“攻城野战”为功,不知蔺相如“以口舌为劳”亦是大功,出于争名位的目的,使得廉蔺之间的矛盾引发。同时也照应开头对两人身份、地位悬殊的介绍。
B.甲文中,情节上通过安排舍人的责问和“请辞去”,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
C.甲文中,蔺相如先是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主要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品格。
D.乙文中,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巧妙周旋,可谓“智”;大义凛然,维护国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可谓“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嫌怨,促成将相合心,更是“大智”,表现了司马迁的智勇观。
3.翻译划线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2020-07-31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文本二: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④。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是按时间顺序记述历代帝王活动的简史,包括了当时最重要的大事,《史记》中包含10篇本纪。另外,《史记》中还有8书、12表、70世家、30列传。
B.孝惠,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C.弃市,死刑的一种,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D.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厚仁德;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刘邦进入咸阳后,丝毫不为重宝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这足以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C.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人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了秦朝百姓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D.《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而《史记,项羽本纪》则毫不留情地刻画了刘邦冷酷无情与无赖的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5.请结合两则文本和教材《鸿门宴》相关内容,简要概括项羽的形象特点。
2022-06-01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於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冯驩曰:借臣车一,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於国而奉邑益广,可乎?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遣之。冯驩乃西说秦王曰: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西入秦者,无不欲强秦而弱齐;冯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此雄雌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冯驩曰:使齐重於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秦则天下归之,秦为雄而齐为雌,雌则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而益与之邑以谢之?孟尝君必喜而受之。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乃使人至境候秦使。秦使车适入齐境,使还驰告之,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秦之使者闻孟尝君复相齐,还车而去矣。

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馀人。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下拜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C.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D.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古代称四为“乘”,通常一辆车由四匹马拉动,文中“乘”指马车。
B.轼: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C.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也可称宰相,简称“相”。
D.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引申作动词“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驩对自己的计谋有自信。他对孟尝君许下承诺,说自己如果去到秦国可以让孟尝君在君王眼里比国家还重要。
B.冯驩善于把握人心。他引起秦王招揽孟尝君的兴趣,游说齐王,使齐王急于争取回孟尝君。
C.冯驩善于游说。他把齐、秦两国比作雌雄,意在说明两国眼下势均力敌,劝秦王把握住人才以免沦为失败方。
D.冯驩对孟尝君的劝慰形象生动。冯驩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把人际交往中人走茶凉的道理比作集市买卖货物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
(2)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2021-05-17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