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16778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的创新。中国不得不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依然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技术是人家的,中国依然在一个极低的层面加工产品,而且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不仅挣不到很大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自李义平《中国经济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材料二   制造业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活跃创新的重要力量,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和较快发展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升值、油价和运费提高等因素,“中国制造”赖以依存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一方面,要提高传统产业、成熟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要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职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制造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逆向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摘自李晓华《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

材料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值在2010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品牌发展水平虽有提升,但仍与其发展规模和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品牌效应。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和自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

(摘编自张厚明《“中国制造”走“品牌强国”道路》)

材料四 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中国制造正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定义。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无法确立。像对待生命一样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制造当以人才为根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辛识平《新定义“中国制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危机发生,落后的被淘汰,先进的占领市场,危机的不断刺激促进经济的向前发展。
B.制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削弱,需要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C.推动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促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D.批量生产、批发式销售,能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企业财富增长,因此要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刺激创新意识的产生。
B.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就内在而言,就是要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C.品牌是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我国工业产品知名品牌少,竞争力不强,国际地位低。
D.将中国建成制造强国,人才是根本,培养人才与研发技术、创新产品不同,需要定力和耐心。
3.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并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

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科技部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何部署?记者就此专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记者: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王志刚:我们要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记者: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科技部将如何部署推进?

王志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召之能战,战之则胜。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和题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记者:怎样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王志刚: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在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优势。科技部将按照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组织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凝聚一批具有拼搏奉献和家国情怀的科技人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记者: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王志刚: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部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一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在企业布局力度,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二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功能定位上,创新联合体以完成国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突破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

(摘编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1月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王志刚表示要统筹需求,瞄准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从思维、机制、配置等方面开展工作。
B.关于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王志刚表示必须从科技创新出发,打造“科技王牌军”,关键时刻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C.面对有关举国体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问题,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
D.被问到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时,王志刚表示要从产业发展和组建创新联合体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
B.王志刚作为受访的一方,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记者的四个问题。
C.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重要内容,并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
D.本篇访谈聚焦于如何处理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题,表现出主流媒体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
3.专访具有专题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08更新 | 2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科技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既有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科技发展的惯性等内在动力,也有与经济和安全紧密相关的社会需求和投入因素。未来的科技发展将更加以人为本,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成为科技创新的基本理念,绿色、健康、智能将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或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新产业革命是新科技革命的结果。无论是从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演进趋势,还是从人类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孕育发展中的新产业革命的爆发将更基于多重技术的交叉融合。尽管第二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以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时间越来越短,从目前最有可能催生新产业革命的几大科技领域来看,还未出现有广泛关联性和全局性并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深刻、持续影响的重大科技突破和发明应用。或许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孕育发展中的新户业革命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

(摘自《半月谈》2018年10月文章《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塑世界科技竞争格局》)

材料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入到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过程,将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等级和发展空间;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将直接降低传统产业能耗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全面嵌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将打破我国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融合。随着产业高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还将加速重构。

随着新技术在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将催生出具有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尤其是依托我国纵深多样、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必将发展成为我国产业重要新增长点。

但是,由于我国人才结构的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前瞻性等不足,劳动者或将难以与信息人才、数字人才、智能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新科技产业革命对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型物质资本需求降低,而对数据、知识等无形资本的需求则加速上升,或将出现资本供需结构性失衡。

(摘自搜狐2019年2月文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影响及对策》)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科技界取得了很多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在基础科学领域,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等大科学装置投入使用,为科学探索奠定了物质基础,量子纠缠、中微子、引力波、暗物质的探测和铁基超导、外尔费米子、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面向前沿的重要科技成果水平都达到世界前列。在技术领域,载人航天、空间科学、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高速铁路、第四代核电、新一代无线通信、超高压输变电等产业关键技术迅速发展成熟。

但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前沿技术,中国还是处于“追赶”的状态。从科技论文产出来看,无论是学术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美国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尽管中国论文数量排名第二,但从质量来看,中国大陆只有0.56%的“高水平论文”,远低于美国(1.19%)以及平均值(1%)。再如,我们的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的纠缠态分发和中欧量子保密通信,但还存在短板:量子纠缠态分发的理论突破是奥地利科学家做出的,中国主要在技术上实现;在量子科学的另一大分支量子计算方面,美国的谷歌和IBM都已经向50量子位的“量子霸权”标准冲击,我国只是8量子位、10量子位的水平。

(摘自搜狐2019年3月文章《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现状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经济和安全紧密相关的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外在动力,它将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创新方向。
B.传统制造业从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转向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体现了新技术革命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C.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存在适应性、前瞻性不足的问题,新一代科技革命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失业问题。
D.载人航天、超级计算、高铁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表明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和技术应用领域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产业革命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度,但目前在与之相关的重要领域还缺少对人类社会有深刻影响的科技突破。
B.新一轮科技革命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智能制造等技术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运用,它将导致产业体系的重构。
C.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会使人才供需和资本供需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对数据、知识等无形资本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D.中国的量子通信卫星使处于前沿的量子通信理论在技术上得以实现,凸显了中国在量子科学的应用方面已经领先世界。
3.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的影响,并指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应该采取的对策。
2020-05-23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有序连接,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技术。通俗的说,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无需第三方背书的情况下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追溯。区块链作为一种底层协议或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信任问题,实现价值的自由传递,在数字货币、金融资产的交易结算、数字政务、存证防伪、数据服务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

区块链产业主要有区块链研发及围绕区块链技术衍生出的产品、应用和服务。区块链产业既包含区块链本身的硬件制造和软件研发,也包含应用区块链技术所形成的一系列细分行业,涉及制造、金融、医疗、供应链、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摘编自《数字经济时代的“区块链”》)

材料二:

由于区块链技术巨大的应用潜能,全球主要国家都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从区块链成为“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到正式被列入“新基建”范畴,在政策利好下,区块链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各地也加快布局区块链产业。尽管各地区块链政策推进程度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呈现出鼓励区块链产业落地、支持区块链技术与其他科技协同发展的局面。而从产业政策上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方面,出台专项政策文件;另一方面,多地在制定区块链技术发展政策时,注重与当地自身情况相结合,从而使我国区块链政策呈现地域化、差异化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发布的区块链政策中,建立并发展区块链产业园区已经成为高度共识,带来的聚集效应显著。发展区块链产业园区不仅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在产业聚集后,相关企业地理上的集中还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获取配套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区块链这种集合型技术还能够带来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和创新效益,迫使企业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摘编自《区块链政策区域特征分明 产业园区渐成聚集效应》)

材料三:

常常被公众谈论却“总是听不懂”的区块链技术,已经悄然在司法存证、政务管理、民生服务、食品溯源、供应链管理等多个场景中落地。根据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区块链发展年度报告》,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最为活跃,在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能够承担实际业务的新产品;在电子存证和公益慈善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医疗服务、政府管理、交通物流等领域开始探索,但产品还不够成熟。

(摘编自《区块链落地场景悄然浮出水面,将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材料四:

虽然区块链应用前景广大,但目前来看,仍未能实现大规模落地。

“链”上的数据不能被篡改,但是“链上”“链下”却不一定完全能对应。以商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为例,二维码本身很容易被复制,即使使用了区块链技术,但以二维码为载体,也并不能尽然保证是正品。区块链并不能必然消灭造假,也无法替代严格的监管。

在数据隐私和共享方面,业内人士提出,区块链底层技术仍待进一步完善。“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加密过的,用户授权后相关方才能破解数字背后真正的含义。但实际应用中仍有可能存在漏洞,技术风险不能忽视。”区块链专家肖诗源说。

此外,在电子政务、医疗、金融等行业的数据方面,还需要先解决数据格式和数据传输的问题。以医疗数据为例,不同医疗机构数据格式不同,数据种类多样。而且大量机构的数据仍停留在纸面上,并未完成信息化。海量的上链数据过于庞大,需要对数据存储方式不断优化。

(摘编自《生活里面的那些“区块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区块链中数据区块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信任问题,实现价值的自由传递。
B.区块链产业可分为两类,一是区块链软、硬件的研发制造行业,二是有关区块链应用技术的一系列行业。
C.区块链已正式列入“新基建”范畴,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建立并发展区块链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的共识。
D.区块链技术已经悄然参与到司法存证、政务管理、食品溯源、供应链管理等活动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策利好下,各地均大力推动区块链产业落地,支持区块链技术与其他科技协同发展。
B.建立并发展区块链产业园区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可能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C.区块链应用技术在防止造假、数据隐私和共享、数据传输等方面还存在可以完善的地方。
D.虽然区块链还未大规模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长远来看,它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3.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推动区块链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落地。
2020-12-27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