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0 题号:117134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宋】苏轼

与可画竹,初不自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
①〔文与可〕苏轼表兄兼好友,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图赠苏轼。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②〔车过腹痛〕语出曹操祭奠桥玄之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1.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初不自重:宝贵/与可厌:代词,代指人们求画的行为
B.近士大夫:告诉/持缣素请者: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C.余因而之:证明/知公倦笔砚:介词,引入对象,相当于“对”“对于”
D.苏子则辩矣:辩解/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介词,把
2.下列各项,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B.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3.下列各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描写等等,也可用以抒发情怀抱负,但一般不用来阐述观点。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诗、词、文、书、画等诸方面成就斐然。其中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C.箨龙,是竹笋的别称。在文人的笔下,竹笋除了“箨龙”还有许多别称,如“竹萌”“竹雏”“竹胎”等等。“箨”指笋壳,色黄而有光泽,故而过去文人将其称为“锦箨”,意思是笋的外壳如锦缎般漂亮。
D.“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因伸开两臂的长度约合古代八尺,故一般认为八尺为一寻,也有说六尺或七尺为一寻的。
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同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起初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导致求画者争相而至,这使文同颇为厌烦,就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用来做袜子。
B.文同写信给苏轼,开玩笑说已经告诉求画者,画墨竹的大师苏轼就在徐州,让他们去向已到徐州任职的苏轼求画。
C.选文第一段主要记录文同与苏轼的书信往来,在这戏语笑言里,两人的胸襟气度、智慧才能和彼此间亲密的友谊,都得到了活泼生动的表现,文风幽默风趣,更衬托出第二段的怀人之悲。
D.选文第二段写苏轼睹物思人,并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同也是情意深厚的至亲笃好,引用典故自然贴切,读来情思绵长,悲意顿生,平淡语中更显出悼念故友的挚情一片。
5.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与可没有办法回答,就说:“我的话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之所共。”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愀然:神秘的样子
B.山川相                    缪:缭、盘绕
C.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D.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B.下江陵,顺流东也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C.哀吾生须臾                                  自其不变者而观
D.客亦知夫水月乎                           而吾子之所共适
3.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A.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本不是我能占有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B.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C.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D.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本不是我能占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4.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①             ②            ”的常人。进而,“客”以“ ③              ④                ”形象地表达出对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2021-01-07更新 | 3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苟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

注释: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②侈君张吾之:侈(chǐ)君,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张大国君对他的宠爱。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为异说而不       :谦让
B.此亦必有所者矣       :依仗
C.用商鞅成法而已       :全部
D.始皇固自为之而不     :讨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夫小人为不善        是说也,人常疑
B.子必且行劫          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世所习为善者也       父任,兄弟并为郎
D.斯之术将不出        而刀刃若新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B.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D.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观点的一项是(       
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     ②敢为高论而不顾     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④破坏周公之井田        ⑤大体得治世之要     ⑥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父亲的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乃至一定会去抢劫,同理可证李斯的言行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
B.虽然关于李斯乱天下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是关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的错误,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
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奉儒家学说才能获得治世的要领关键。
D.苏轼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2)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7.姚鼐不同意苏轼关于“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不同意的理由。
2022-05-24更新 | 3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完成各题: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仲尼称于水(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则或其欲出者(     )
2.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舞幽壑之潜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舍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声闻过情,君子             B.以其善
C.孔子登东山而                    D.孤舟之嫠妇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下江陵,顺流东也                    B.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不盈                    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                    B.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C.上下交朴,道为舍                    D.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犹小木小石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既白
C.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4)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名成于前,德垂                           B.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D.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4.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A.以为莫己若B.客有吹洞箫者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方存乎见少
5.翻译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019-12-21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