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117610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而中国在世界各国面向5G的“冲刺”中占据了先机。以“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为特征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被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向前发展,而技术发展又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因此,“要以发展、前瞻的视角看待5G的可能性”。

5G技术在生活层面的应用最易被大众感知。“最大的变化就是速率更快。因为‘大带宽’的特质,5G比4G快10倍左右,下载一部电影大片一两分钟就足够,高清视频也不再卡顿了”,刘多代表介绍。此外,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都将在5G的助力下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影响更为深远的是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工业互联网有三大体系: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而5G的‘大连接’特质可以把水表、电表、煤气表、设备、家电等都通过传感器连入网络,大大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其‘低时延高可靠’的特质,为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控制和预警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刘多代表认为,这对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有很大帮助。

(摘编自《5G时代的精彩,将超乎想象》,《光明日报》2019年3月13日)

材料二:

2020-2030年中国5G直接和间接经济产出统计情况和预测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一方面,在目前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智能手机产业希望5G能够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再造一条这样的曲线。但是另一方面,其实用户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甚至过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5G到底要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有一个领域风景独好,这就是中高速模组的出货量在持续增长。2014年4G商用以后,4G的模组出货增长很快。这意味着行业对于中高速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很多行业现在都在关注5G的发展,希望能够搭上5G这班车的原因。

这里面也存在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垂直行业实际上对于5G的认知并不是那么充分。也就是说,希望行业跟5G绑定起来,希望得到政府的投资或支持,但实际上没有思考现在这些应用是不是4G可以满足,甚至于说有了5G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些都是问号,这都给这一产业带来了挑战。

(摘编自《中国移动肖善鹏:5G终端的机遇与挑战》,《通讯世界》2018年6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技术发展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5G的未来。
B.5G技术将助力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的快速实现,同时还可以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
C.5G技术的应用有益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
D.材料二显示,预测到2030年,5G带动的直接经济产出和间接经济产出将分别达到10.6万亿元和6.3万亿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5G将以其“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的特征促进行业数字化,赋能各行各业,改变世界。
B.5G技术可以把多种家用设备连入网络,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升级转型赋能。
C.虽然目前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达到了饱和,但5G技术的发展将有望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
D.技术改变世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强势来袭,可以满足各种人群、各个行业的所有需求。
3.为推进5G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分角度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3.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2020-08-12更新 | 1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综艺依旧以真人秀为主。不同的是,靠一档爆款通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收视占据前几位的此类节目在口碑方面与节目开播时相去甚远,舆论对这类节目几乎呈现出“麻木”的状态。不再相信真人秀里的感动、眼泪、温暖的瞬间,除了这些瞬间有“安排、生造”的嫌疑,还有一个原因是,真人秀给观众给得太多了,“套路化”之后失去了新鲜感。

国产综艺面临着种种困境,比如节目创新遭遇瓶颈,主管部门对追星炒星不良倾向的遏制,严控明星片酬等。尤其对于某些综艺节目而言,单单依靠大牌明星,并以此作为宣传噱头以促进收视的操作,本身已经违背当下的主流价值。综艺节目除了本身传达简单的乐观向上、挑战自我等价值元素外,也要反思是否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

市场遇冷,荧屏开始返璞归真。央视《主持人大赛》时隔7年回归,虽然还是极简节目形态,但频频登上网站新闻和社交媒体热搜榜。内容为王、尊重观众,才是国产综艺该有的样子。纵观2019年创造高收视率的十余部综艺,都具有比较强的专业倾向性。

材料二:

口碑综艺除了在收视上有好的表现外,无一例外都获得了观众的高分“点赞”。究竟这些节目“好看”在哪里?有什么秘诀?

秘诀1:烧脑用心,不断突破

和其他“综N代”相比,《明星大侦探》节目总导演何忱认为,其免于陷入“口碑下滑”的优势在于对模式的依赖程度较低,“因为我们每次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故事天然会带来一些新鲜感”。何忱表示:“我们的观众其实很垂直,用户画像很清晰,年龄层也比较集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玩儿起来。”

秘诀2:情感体验,治愈观众

最近获得网友高评分的节目《奇遇人生》每集展现一位嘉宾的旅程。让观众感兴趣的是,旅途中的奇遇最终都回归到对人本身的探索,也让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共鸣。这类节目的走红也因为踩准了某种情绪,“那些沉静、悠然的生活状态,带给观众强烈的‘替代性满足’与治愈感”。

秘诀3:内容新颖,传承文化

相对于娱乐类节目的庞大明星阵容来讲,近年来文化类节目也开始打明星牌,用明星吸引观众,然后端出文化大餐来反哺观众。《上新了·故宫》作为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借助全媒体平台和全新视听技术,让更多人看见故宫之美、感受历史之美、品味文化之美。它用明星带货“简单粗暴”的方式引导观众,让观众重新认知故宫和故宫文化,从而爱上一个全新的故宫。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本土综艺节目在注重娱乐化特性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强化节目的内涵,挖掘节目自身的创新性与社会价值。—些节目在环节和主题上融入公益元素,让公益成为一种创新着力点;一些节目在转型中注重扎根人民与生活,不断挖掘能与当下受众产生广泛共鸣的现实话题,节目“合家欢”的属性越来越突出,以现实感获取观众共鸣。

文化学者周逵认为,“从市场需求端来看,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得到放松和愉悦,而更愿意看到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探讨,以及对某种社会群体的关怀,希望看到更有深度的内容。作为影视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担负起社会责任和教育的功能,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真人秀节目以明星作为噱头来促进收视,急功近利。
B.某些真人秀里的感人瞬间被质疑是故意安排,一定程度上导致口碑下滑。
C.口碑综艺往往从多角度入手,更能够满足广泛的受众需求。
D.从当下看,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诉求仍然更多停留在娱乐性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持人大赛》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在内容和形式的均衡方面更偏向于内容。
B.“综N代”如果要获得好口碑,可以像《明星大侦探》一样脱离对模式的依赖。
C.《上新了·故宫》等节目创新内容与形式,较好地做到了传承文化与吸引观众。
D.综艺节目种类丰富,吸引观众的方法多样,而引起共鸣、关注现实等非常关键。
3.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7-01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

火神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又是四季神之一的“祝融”【B】。

“祝融”是上古传说中楚人的祖先,可以说是和湖北渊源最为深厚的“火神”了。考古发掘出来的竹印木牌帛书里面,有许多记录着楚人祖先名字的竹书,而“祝融”便位列其中。

【C】先秦史书《国语》中也有这样一段话,讲的便是楚人为重、黎的后人。这里的“黎”就是高辛氏的火正,“祝融”可以说是他的官名。《礼记·月令》中也曾提到:“孟夏之月……其神祝融。”东汉的经学家郑玄在注中这样解释:“祝融,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火官。”

寻踪觅迹,《山海经》中的描述可备一说——“兽身人面,乘两龙。晋代郭璞也描绘祝融的日常是“云驾龙翳”。

那么,火神与瘟疫有什么关系?

先秦时期,楚地的神灵信仰实在太丰富了,所以几乎每个神灵多多少少都被人们认为具有“解病”的功能。祝融自然也不例外,比较特殊的是,他既是火神,又代表了祖先。

古人理解火神对瘟疫的威慑,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高温消毒。所以,除了楚文化中的火神祝融,中华文化中还有其他火神,也成为对瘟疫震慑的权威。比如,战国中晚期开始 形成的礼书《周礼》的夏官中的司麓——“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所谓“变国火”指的就是变更取火的木材,而目的是为了防救时气造成的疾病,在古人眼中,这类“病状相似”必须回避,将息饭食之间,不得传吃,但一人受病,全家不安,有此相染的病,皆是四时不正之气所导致的,而生火可以改善。

于是,后世文本中“司煌”也成为了火神的一员。

再比如,清代《事物异名录》提到“游光”的厉鬼,但凡知道它的名字的人,就不会感染到瘟疫。

火神祭祀对瘟疫的压制意象也体现在民俗活动之中。在许多地方的传统中,正月十六日,便是走百病、祀火神的日子。而有些地区“春秋报赛”祭祀中,常常以戏剧的方式祭祀火神,“或禳病还愿以祭,或天旱祷雨以祭”【D】。

(取材于网络)

材料二:

在古人概念中,巨大的“响”对瘟疫的驱逐总有特效。而作为以自然界中常伴着轰鸣出现的“雷”命名的神祇,“雷神”天然的具有威慑鬼神疾病的功能。

在楚文化中,“雷神”还是有些特殊的,不但人物不确定、身份也常常在打游击。

关于雷神,有下面几种说法:1.祝融也司雷职,是故虽为“火神”亦可作“雷神”,“雷神”就是祝融;2.“雷神”是一位叫做“丰隆”的。

在楚辞《九歌》之中,《云中君》一篇便是楚人专门祭祀雷神的乐舞。它仅次于祭祀主神的《东皇太一》篇后,可见雷神在先秦时期楚人信仰体系中,一定是非常重要了。

楚辞中的这位“雷神”是一位叫做“丰隆”(又叫“屏翳”)的神祇,他既是雷神也是云师。《离骚》中便有:“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远游》中也写道:“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

其实云神与雷神不分家,真的是诸多神话母题中很普遍的现象。像是另一位神话人物螺祖,在《山海经》中写作“雷祖”,出于“朝云之国”,出行时腾云驾雾,便与“六云”之师的形象缠绕在一起。

除了可以“吓”走瘟疫之外,在古人心中,降雨润物的“雷神”还可以带来生机。与前面明火确实有升温驱疫的作用相比,“雷神”一出现,就颇具戏剧性啦,仿佛轰隆隆可道一声“疾病退散”。

(取材于网络)

材料三:

魏晋以前,如果提到瘟神,大概会被告知是颛顼帝的三个儿子之一的瘟鬼。

隋唐时期,受道家文化的昌盛的影响,形成了五瘟神的体系,也就是传说中的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而五位“恶神”在经过道教的故事化以后,也变成了护佑人间的“福神”,成功的进化成为“五福大帝”。这样一来,瘟神带来瘟疫就带有了道德上的奖惩意味。

求神只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一个部分,“让人们在数不尽的自然灾害与兵燹祸乱中,始终怀有一线生的希望”,是除病禳疾的“安慰剂”。

不过,当瘟疫来的时候,求神并不是官方的治病渠道。宋代朝廷就十分重视瘟疫的防治,不但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还在医学机构、医学方书的编、医学人员的培养、疫病理论的解释、治疗方式与药物的研发等方面都加以支持。

雷神也好、火神也好,都是带有美好寄寓的符号,与医院一同赋予人们力量与新生。

(取材于网络)

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将“在荆楚文化中,火神是很重要的存在”这句话还原到文中A、B、C、D哪一处衔接最恰当?(     
A.【A】B.【B】C.【C】D.【D】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掘:挖出埋藏在地下的东西。语义和用法同“挖掘”。
B.威慑: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语义和用法同“震慑”。
C.导致:指使产生,促成;引起。语义和用法同“致使”。
D.压制:竭力限制或用强力制伏。语义和用法同“抑制”。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祝融既是火神,也是雷神,还是四季神之一,又代表了人们的祖先。
B.先秦时期,楚地的神灵信仰很多,神灵们都被认为有“解病”功能。
C.在楚文化中,“雷神”有些特殊,不但人物不确定、身份也不固定。
D.古人认为,火和雷都可通过升温驱除因四时不正之气导致的疾病。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帛(bó)书       竹书B.神(qí)        木材
C.奖(chéng)   轰鸣D.编(zuǎn)   赋予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初次见到祝融的名字是在考古发掘的竹书上面。
B.古人们分别用戏剧来祭祀火神,用乐舞来祭祀雷神。
C.在我国古代,楚文化中的火神和雷神都不是唯一的。
D.求神是古代的一种民间信仰,寄寓了人们美好愿望。
6.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简要分析武汉版“小汤山”分别被命名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原因。
2020-06-17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