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辛弃疾(1140-1207)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1177041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宋]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淳熙八年(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 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而意犹未尽,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中用“再赋”二字。②荼蘼: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③鹈鴂:这里指杜鹃。据说这种鸟鸣时,正是百花凋零时节。④栖栖:忙碌的样子,语出《论语·宪问》。
1.词的上片划线句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等手法表达作者伤春之情。
2.本词构思精巧,而寓意深远。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9-20高三·浙江·期中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
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体现作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欲“问化工”,却“路、信”难通,体现作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8-25更新 | 5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祝英台近北固亭

岳珂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①岳珂,字肃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

材料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材料三

【中吕】满庭芳·京口感怀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铁瓮城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

注:①京口:今江苏镇江。②海门:长江自镇江以下江面顿然开阔,古人谓之“海”,而以始阔处称为海门。天堑:指长江。③铁瓮城:镇江的子城,始建于东吴。虎口:镇江为金陵(今江苏南京)门户,而金陵形胜,有“钟山虎踞”之说,故此处称“虎口”。④金山寺:在镇江西北金山上,为当地名胜。鳌头:金山主峰名金鳌山,以状若金鳌头得名。 ⑤舵楼:船上为掌舵、隙望而建的船楼。

1.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
B.全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C.“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2.阅读材料一,回答:词中写“关河无限清愁”,词人心中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三则材料都写到京口北固亭风景,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
2020-10-21更新 | 69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蘼: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角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作者抑郁烦乱的心绪。
C.“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点明上片所言之愁乃是乡愁。词人登上层楼、春山,遥望家乡,却被烟波阻隔了视线,满腹愁情,郁积心头,无人可诉,更显沉重。
D.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思乡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E.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2.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018-08-17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