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118779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尚: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吴起       害:害怕、畏惧
B.试以公主       延:邀请,这里有下嫁意
C.不急之官       捐:除去
D.射起而夷宗死者       坐:定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C.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魏相田文也承认多事不如吴起。
B.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当田文反问他时,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相国。
C.吴起为人廉洁而以名声自喜。因此,魏相公叔利用这一点要让吴起离开,终令吴起离魏奔楚。
D.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请将相莫故与之争焉。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从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信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B.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C.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D.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特指黄河以南西北边疆地区,常有匈奴出没,秦始皇时在此修筑长城加以管理。
B.丞相是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秦以后各朝改称宰相。
C.用事在古汉语中有履行职责、执掌政权、引用典故等意思,此为“执掌政权”之意。
D.乘传在这里指乘坐驿站的马车,有时也指奉命出使,或使者所乘用四匹马拉的传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能征善战,立下赫赫功勋。秦吞并天下后,他带领军队驱逐戎狄,收复河南。又修筑长城,设置要塞,声威震慑匈奴。
B.蒙恬赤胆忠心,尽显良臣本色。祖孙三代尽忠报国,为秦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兄弟二人得到秦始皇重用,被誉忠信之臣。
C.蒙恬守护国家,反遭奸佞残害。其弟蒙毅依法惩处犯重罪的赵高,赵高得势后威逼胡亥对付蒙氏兄弟,蒙恬最终被迫自尽。
D.蒙恬身处绝境,依然坚守节义。蒙毅被杀,自己无辜受囚,为不辱没祖宗教诲及先主恩宠,他虽有叛乱之势,却宁死不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
②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2023-01-03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范雎曰:不敢。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
B.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
C.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
D.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大夫:官名,掌论议。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
B.下车:初即位或到任,出自《礼记·乐记》。“于是范雎下车走”中的“下车”指“走下车”的意思。
C.万世:讳指国君死;还有“崩”“大行”“晏驾”“春秋”“百岁”“卒”等等。
D.谒者:官名,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据传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贫寒之士,郁郁不得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略,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施展的空间,他只好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
B.范雎清正廉洁,辞谢不受。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礼物,范雎表达谢意,但不敢接受。
C.范雎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他遭受魏相魏齐鞭打、受过侮辱,但最终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起,最终成为相国。
D.范雎能言善辩,有远见卓识。他在国内废穰侯,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5.司马迁是如何评价范雎的?
2023-07-08更新 | 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C.吾属今为之虏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毋从俱死也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素善留侯张良D.道芷阳间行
3.下列各项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以无礼于晋/乃引匕首提秦王/吾还也
B.焉:朝济而夕设版/若不阙秦,将取之/用亡郑以陪邻
C.之:秦遇将军,可谓深矣/臣壮也,犹不如人/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D.而:夜缒出/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4.翻译句子。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1-06-09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