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19031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素,字仲仪。祖,国初以兵部侍郎知制诰,始家京下。考以太尉相真宗,位居朝首,执其政柄,为一代之宗臣,封魏国公。其也,章圣太后问诸孤,素犹未官,更以嗟恻,始授太常寺丞。服阕,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复召试,擢通判颖州,更怀州、许州。近臣荐其材高,复召试,赐五品服。凡三试禁林,当登馆阁之选,每以大臣亲嫌见抑。出知宿州,政有能名。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召素自宿知谏院,同判国子监。悉情献替,多见嚮纳。皇子生,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寻迁天章阁待制,领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初加按察之名,以假司官之重,奉使者率以苛峻为称职,素独处之以平易,惟贪暴吏莫容焉。英宗初,羌入平凉塞,连犯堡塞。朝议择帅,谓无易素者,除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边人闻素至,曰“无事矣。”羌服素威信,即解散。既下车,境上恬然。素御将卒有恩,阔略不苛急,人皆乐为用,而临事毅然,不可犯也。时谓三边统率,素称最。一日方燕飨,边民惊哗奔入城,将佐请阖门防奸变。素曰:“妄相恐尔。寇至,吾不知耶!”传令敢妄有言者斩,俄而自定,众服其明决。西陲诸路内属番部,因事质留者,有至老死不得出。素阅其籍,情非甚恶而系久者,戒谕散遣之,莫不感悦。素,宰相子,自励学问,洁操行,早从素游及所尝奖荐,至于幕府文武,间登公卿,或至将相,而素处之自如也。熙宁六年三月甲寅,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七。

(节选自《宋史·王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
B.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
C.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
D.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格者之称。明、清科举殿试的名次分为三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宋代进士分五甲,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
C.下车,指官吏到任,与表示辞官归家的悬车相对,常用作“下车伊始”。
D.“熙宁六年三月甲寅”,这里体现了古代年号干支兼用纪时法。这种纪法始于汉朝。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熙宁的意思就是宋神宗年号,“甲寅”是干支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素才学出众。他贵为宰相之子,先因太后恻隐走入仕途,后还是凭借自身才华,通过三次考试,得到晋升。
B.王素直言敢谏。皇子诞生,仁宗意欲大肆庆贺赏赐,他讲述了自己为臣于“西师”时的困苦进行讽谏,最终被采纳。
C.王素遇事沉着。镇守平凉时,传言敌寇入侵,边民惊慌入城,将士信以为真,他却洞察真相,临事不乱,骚乱很快平定。
D.王素性情豁达。他与后来官位超越自己的朋友、部下以及曾经荐举的人交往自如,心情平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以太尉相真宗,位居朝首,执其政柄,为一代之宗臣。
(2)时初加按察之名,以假司官之重,奉使者率以苛峻为称职,素独处之以平易,惟贪暴吏莫容焉。
5.王素在知州任上,处理事务有哪些具体事件让人感动佩服?结合材料简答。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B.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C.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D.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C.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D.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租税、军事等相关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说,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不便上书议论;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刚直不阿,奏请驱逐宦官。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模糊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5.面对饥疫并作,苏轼做了哪些对百姓有利的事情,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
2022-01-02更新 | 1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谓守A祖宗B成法C独可以因人D所利E据旧F而补其偏G以驯致于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指权变,灵活性;与《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轻重”的“权”意思不同。
B.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与《论语》“人而不仁,如乐何?”中的“而”字意思不同。
C.箕敛,指苛敛民财,当中的“敛”字与《促织》“科敛丁口”的“敛”字意思相同。
D.愎,指固执、任性,不接受别人意见;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愎”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成就事业。
B.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治;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建议从择术入手。
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D.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
(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5.王安石在推行新法中,表现出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1-26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2023-06-05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