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1200236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B.纵一苇之所如:好像。
C.正襟坐 危:端正。D.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何为其
B.侣鱼虾友麋鹿 耳得之为声
C.此非曹孟德诗乎 惟江上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寄蜉蝣天地
3.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⑥/④
C.①⑥/②③/⑤/④D.①⑥/②⑤/③④
4.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珍之物,有悦于人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分,才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犀、珠玉,珍之物                           怪:奇异
B.才不同而求无不获者                           分:天分、禀赋
C.而皆于礼乐                                        习:反复操练
D.贤、不肖之所得各其才                       因: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悦于人耳目                                     不知东方既白
B.仁智之所见各随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然学者益苟简                                     吾两人在也
D.士之生是时                                        得复见将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
C.第二段苏轼用老儒先生自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亲手抄录、日夜苦读的事,与现在读书人作对比,重点批评现在科举之士功利性太强,不爱读书。
D.苏轼颂扬了李公择藏书于僧庐以供后来人阅读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今之学者要爱惜书本,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择 既 已 涉 其 流 探 其 源 采 剥 其 华 实 而 咀 嚼 其 膏 味 以 为 己 有 发 于 文 词 见 于 行 事 以 闻 名 于 当 世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2)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2020-03-31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

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注】①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②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③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
B.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C.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
D.“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
B.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
C.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
D.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定国诗集叙

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思不及报,以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与王定国书(节选)

苏轼

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注】①王定国: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林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③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好色而不             淫:过分
B.是识变风、变雅耳             特:特别
C.以其父祖耳                         忝:有愧于
D.非苟知之,亦允             蹈: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乘月                           侣鱼虾友麋鹿
B.又病止酒                  其无礼于晋
C.眊眊真一老农夫也            犹且从师而问
D.甚得诗人本意                  进退,实为狼狈
3.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B.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4.下列句子分别表现王定国豁达和与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项是(       
A.①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
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B.①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②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
C.①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②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
D.①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
②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引用太史公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引出诗作“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评论王定国的诗歌,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
C.王定国在两封军书中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不仅帮助作者解忧,还帮助作者洗涤愚昧,让作者收获不小
D.两篇文章都写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未尝忘君,以此来衬托王定国的心志气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3)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7.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国的原因。
2023-05-17更新 | 4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