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75 题号:120425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

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

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

材料三:

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

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

(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
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
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
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
C.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
D.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
B.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
C.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D.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阅读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下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万别。比如,大数据不仅是对海量数据的应用,更是对应着思维方式或城市与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从疫情整个应对中,可以看到大数据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城市运行的重要参与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与城市空间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询服务等则体现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关怀的一面。再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务得以线上运行,通过虚拟连接与空间隔离大幅提高了疫情时期公众居家生活的“耐力”。

韧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过就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也让我们在风险和挑战应对中更有信心。当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该留意的。

(摘编自《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深切体会到“韧性”的重要性。面对风险,城市要披上一件高强度、高韧性的现代化“金丝软甲”。提升城市韧性,不仅是个热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最近,许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强调要重建城市“免疫系统”。这固然让人欣慰,但也值得提醒:建设韧性城市,要谨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意从概念化走向实质化,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应急化走向常态化,从被动、静态、单一的“冲击-反应”型风险应对走向建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

为城市披上现代化“金丝软甲”,是一篇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文章。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城市韧性建设是任性的,把韧性城市建设“概念化”“口号化”“形式主义化”,同样也是任性的。建设韧性城市,既不能搞“刻舟求剑”式的保守僵化,又要避免“叶公好龙”式的表面文章。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显性工程建设,又要注重隐性内涵建设,既“急不得”,也“慢不得”。只有真刀真枪、实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真心为城市披上一件现代化的“金丝软甲”,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摘编自2020年4月13日《新华日报》,《为建设韧性城市添件“金丝软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指能够凭自身能力有效应对突然发生的各种变化或冲击,并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
B.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检验了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水准,又为管理者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的韧性提供了样本。
C.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等新兴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保障,使人们能更从容迎接挑战。
D.对于韧性城市建设,人们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但泛智慧城市技术的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是人类的共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是在今年疫情危机下出现的新理念,它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演进。
B.没有新兴技术的支持,面临灾害时城市的正常运维效率可能会大大降低,非典时期就是例子。
C.漠视城市韧性建设或只停留在表面的“韧性”都是不正确的,这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新挑战。
D.材料一说理论证,条分缕析,逻辑性强;材料二比喻生动贴切,大量的引用使语言形象活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行为的一项是(     
A.某市完成了48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未来还将制定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
B.某新区从选址之初到规划建设,开展了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应对专题研究工作,提出了符合新区特点和定位的规划建设要求。
C.某市从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出发,开启突发事件应急教育,让公众懂得应急自救知识,以期面对突发事件能客观冷静,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D.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某市动员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老旧小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闭管理,并采用各种手段堵住防控漏洞,完善了防控体系。
4.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0-12-28更新 | 3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今,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保护工作进入到了“深水区”。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现象突出,后继乏力严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占50%多。老一辈坚守难度大,青年人普遍浮躁,急于求成,一定程度上造成传承链条的断层。非遗自发性传承遇到诸多困难,传统的师徒、家族传承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家庭结构。

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产生困难,很难满足人们新的需求。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能力、鉴赏水平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求多样化、时尚化、品质化成为时代特点。非遗的理论研究失衡现象严重,太过注重文本的研究,而忽略了对非遗活态传承这个特性、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忽略了对“传承人”这个核心的研究和保护。国家层面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难以制定有效保护措施,使得非遗传承濒危的状态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材料二: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但在过去的数百年中,由于历史原因,这项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历经几度浮沉。近年来,杨柳青画社担当了保护与传承工作。

技艺传承方面,画社从各大美术院校吸纳喜爱年画的学生,勾、刻、印、绘、裱五大工序都有传承力量,且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

早在10年前,他们还在文创衍生品开发方面发力,目前已经开发了20多类200多种衍生品,还与海鸥手表、王朝葡萄酒等天津老字号设计开发了联名款产品。李洁说,“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提取年画中的故事、色彩等,以大数据捕捉的市场喜好为导向,推出一系列年画新作品、新应用,讲好杨柳青年画故事。”

对于画社而言,要让年画在创新中活化,不能止步于单一的衍生品开发。去年,画社注册了“海河锦鲤”商标。“立足文化根基上的衍生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打磨。”李洁表示,“希望形成新的文化IP,串联起产业链条,给静态的文化符号赋予潮流思维。

(《天津杨柳青年画: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

材料三:

它们是一个行业薪尽火传的无声见证,它们是个中高手日积月累的生命留痕。15年前,王木东、喻湘涟、柳成荫、王南仙……他们是仍然健在的从事惠山泥人创作者中的大师级人物,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6周岁。“一件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是,我们几位的子女没有一个从事泥人行业。”李仁荣大师深有感触地说:“泥人行业后继乏人的‘断层’状况让人担忧,我曾经带过五个学生,结果最后只剩了一个。”

如今的惠山泥人博物馆因为是祠堂建筑,背阴潮湿,保存条件之差是无法跟正规博物馆相比的。惠山泥人所处的状态决定了它不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而是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和承传的问题。

“面对已经步入高度工业化的时代,泥人作为传统手工工艺,其产业弱势已经十分明显。那些认为靠市场化、靠分散竞争、靠借道园林旅游等就能振兴泥人行业的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大师们说,“它应该是一种合力,把技艺力量整合起来,把管理体制理顺,以一个城市的力量去承传。‘合’才是开始。”以一个城市的力量去承传,也许可以成为“中国泥人之乡”的一种实至名归的理性姿态。

(《惠山泥人:以一个城市的力量去承传》)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社会转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不易融合,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B.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年画之一,杨柳青木版年画由于历史原因也曾走向衰落。
C.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杨柳青年画社准备提取年画中的故事、色彩,以推出系列新作品。
D.“海河锦鲤”这样的立足文化根基的文化IP,有望为杨柳青画社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的传承模式急需改变,不能仅依靠传统的师徒、家庭传承模式。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是核心,不宜过于偏重理论研究。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以政府为主体,市场化、分散竞争等不可取。
D.政府难以制定有效保护措施,也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濒危的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如何振兴惠山泥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5-11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虚拟现实(VR)技术,简单说是让人进入一个虚拟环境并在其中得到近乎真实感受的技术。这套富有沉浸感并能进行交互的仿真系统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全面支持,方可完美呈现出“虚拟现实”。

拍摄ⅤR视频与其他视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需要360度全方位拍摄,这样才能让用户无论是抬头、低头还是回头,看到的都是统一、连贯的场景。为此,全景拍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内部集成了6个摄像头的GoPro Omni VR,拥有8个同步球形相机的Nokia OZ0……这些专业设备不仅能全方位捕捉图像,还可以直接拍摄3D视频。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就特别定制了针对ⅤR视频内容的摄像头,能够捕捉到360度的运动画面。

如果要拍摄影视级别的VR影片,则要制定一套更加精密的拍摄方案,把多个单反或微单相机拼接,再搭配其他音频、传感器等配套设备,进入全封闭的摄制环境,隐藏拍摄人员,遮蔽光源。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ⅤR动画片《珍珠》,整个故事的场景就设置在一辆老爷车里,从副驾驶位上的乘客视角进行拍摄。

将不同角度的视频素材无缝拼接,是VR视频制作的重要一环,需要借助第三方全景图软件或开源的拼接模板完成。此外,还可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电脑图像(CG)制作来处理拍摄到的场景,甚至直接利用CG来进行场景制作。目前,大型对战类游戏大多是利用CG制作完成的。CG可以更好地完善实景拍摄无法达到的视频效果,打造出更“真实”的场景。

利用这么多“黑科技”制作的VR视频,自然还需要能够进行真实呈现的终端设备。当前,VR视频终端越来越多样化:移动VR盒子属于低门槛产品,插上手机就可以体验到虚拟现实的世界;头戴式显示器融合了多重传感器技术及室内空间定位技术,能让用户获得很好的沉浸感和交互效果,眩晕感也会有所缓解;VR一体机是终端硬件的新探索,无须外部设备,因而延迟更少,也不会产生眩晕,但需要专供的VR内容,且性能有待提高。

不单满足于视听效果,VR技术开始向强化感官体验渗透,开发出涉及味觉、触觉、嗅觉甚至痛感的全方位沉浸式ⅤR。这类VR需要借助更多的传感器和芯片来实现,如VR智能衣通过遍布全身的震动马达增加触觉体验,玩家能“感受到音乐的震动、身体的刺激”,芳香扩散器会让用户闻到食物的味道,在手柄、游戏手套或体感衣中内置弹性热电芯片,可以让用户感知到冷、热和疼痛,真正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未来,深度感知技术会让VR的体验越来越真实。届时,分辨出虚拟现实和真实的现实,恐怕需要花上点时间了。

(摘编自詹新惠《虚拟现实亦幻亦真》)

材料二:

从高大上的黑科技,到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已经与不同行业融合,在工业制造、文化、健康、商贸等领域发光发热。作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有望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

虚拟现实技术跨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虚拟现实产业的飞跃,也离不开技术融合的支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指出,虚拟现实在过去只是一个新奇有趣的应用,只有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才能从一个“玩具”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术”。即将迎来商用的5G为提升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业内人士指出,5G的特性与虚拟现实的结合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而虚拟现实想要真正落地,也需要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实时的接入,这也依赖于更高性能的5G网络。

AI(人工智能)与VR的融合,同样为虚拟现实开拓了生存空间。美国的研究人员预测,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将在医学、教育等诸多方面重塑未来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方式。更重要的是,虚拟现实只有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才能化虚为实。马云表示,离开实体经济的虚拟现实技术没有未来。虚拟现实等技术不管多流行、多受资本青睐,如果不能推进实体业转型升级,不能攴持可持续和绿色发展,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摘编自刘峣《赋能创新虚拟现实迎发展》

材料三:

在过去的一年里,“VR”一词在多个产品类别中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不同的程度。各公司正在自己的产品线中创建新的细分,以从VR技术的迅猛采用中获益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最新发布的全球VR市场报告预测,到2020年底,全球VR技术市场将超过60亿美元。

在很短的时间内,VR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超越了消费电子、零售和媒体娱乐。在医疗保健领域,VR技术正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能够提供实时数据的三维成像技术。

尽管如此,VR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人员正目睹着新挑战的出现,这让大量用户感到不安。目前,阻碍全球VR市场拓展的最大挑战是消费者对其价格难以承受全球VR市场中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化,为大量采用VR创造了较高的价格点。即使这些公司克服了价格因素,它们中的大多数也难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内容。此外,消费者对移动VR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安全隐患正成为一个关键的限制。由于VR设备在高数据传输方面的有效工作,对统一5G频谱蜂窝网络提出了要求。不幸的是,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以及全球其他范围内缺乏这种一致性,限制了它的广泛采用。

(摘编自新浪网《全球VR市场报告预测:到2022年VR市场的价值将超过60亿美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VR视频需要360度全方位拍摄,因此全景拍摄设备必不可少,设备内部至少要有6个摄像头才能完成这样的拍摄。
B.VR技术已经突破了视听限制,想要有全面的感官体验,可以通过在手柄游戏手套或体感衣中内置弹性热电芯片来实现。
C.目前,全球VR技术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消费电子、零售和媒体娱乐等领域,到2020年底,预测会超过60亿美元。
D.拥有更高性能的5G网络的强大技术支撑,VR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实时的接入才能实现,虚拟现实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VR技术不仅能满足全方位、统一、连贯的视觉需要,还能满足味觉、触觉、嗅觉甚至痛感等全方位沉浸式感官体验的需要。
B.VR技术产品已经与不同行业融合,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提高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
C.材料二中引用马云的话,意在强调VR技术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否则,即使再受热捧,也会失去价值而变得毫无意义。
D.VR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限制及应用推广等诸多问题,不过它仍然是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下列选项,不属于“VR技术应用”的一项是(     
A.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开发了一个虚拟野外环境的实验室,用来研究野外环境的属性,并刺激置身其中的学生的高层次认知技巧。
B.医院模拟心、肺疾病病人的各种体征,让年轻的实习医生在虚拟人身上的相应部位随意进行触诊、听诊训练,获取见习真实感。
C.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使用“出庭示证可视化系统”进行证据展示,目击证人带上相应设备能“身临其境”地还原杀人现场。
D.在观看3D电影《阿凡达》时,当主人公置身飞船处于失重状态时,电影镜头同位滚动,观众也感觉自己在飘。
4.一部VR影片能被观众观看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VR技术要实现市场增长及产业的飞跃,需要应对哪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2-22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