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句子 > 标点符号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121066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①_____,"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桂冠,静静地站在那里。②____,只露出了半个莲蓬,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 、心旷神怡。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荷叶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快乐地嬉戏着。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渍香;喜欢她的浅浅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B.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荷兰素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清香,粉红、亭亭玉立而又高贵的荷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书香门第B.次第花开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家”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C.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12-08更新 | 204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        。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如今,随着历史的疾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着诗情和画意的传统的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___________、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如今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        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田园耕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自然回归:(                    )。

寄至味于淡泊,发隐忧于日常,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        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比比皆是   行色匆匆   念念不忘   熟视无睹
B.俯拾皆是   栉风沐雨   耿耿于怀   充耳不闻
C.比比皆是   栉风沐雨   念念不忘   充耳不闻
D.俯拾皆是   行色匆匆   耿耿于怀   熟视无睹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本书用漫画将动物的“生活成长”知识进行了解读。
B.河南巩义又新增一处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河洛古国”。
C.干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D.“黄河平,天下宁”,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
B.这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讲读生活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
C.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
D.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田园耕读的生活方式是古典、智慧、闲适的。
2021-07-11更新 | 150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辟谣方面,我们还经常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 。但是,这个命题在一些反谣言中有用,但在另外一些反谣言中则会失灵,尤其是涉及一些特定的谣言,比如有关未知领域的谣言,事实有时在此是无能为力的。由此产生这样一种现象:网民选择相信辟谣还是相信谣言都在遵循同一个逻辑——被谁说服。就如有人相信自媒体爆出的某个事件,然后经过官方媒体辟谣之后,网民同样相信了辟谣,这则网络谣言很快销声匿迹。

因此,要提高网络谣言辟谣效果,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升级辟谣平台范式。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社交平台可以 ,但也可以成为辟谣的阵地。二是加强网络谣言监管力度。不是所有的谣言都会被纳入法律管辖范围,但是如果网络谣言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就会带来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三是树立起辟谣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在网络空间上,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制造者, 。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进而自觉抑制网络谣言的恶性发酵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途径。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波浪线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钟扬带着学生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3-03-28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