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8 题号:121231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注】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   (脊背弯曲)        而鸡豚(喂养长大)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缓缓行走的样子)    攒累积(收缩)
C.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子息,利息)               不自贵重顾藉 ( 顾惜)
D.尔植       (勉励)              而幼孩(养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2)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钟山记(节选)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文本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宋史·苏轼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识之乎                                   识:记得
B.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            殆:大概
C.虽知而不能                            言:记载
D.闻者始哗不                           厌:憎恶,嫌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别开生面。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D.苏轼自幼聪颖,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但在仕途上常遇坎坷,欧阳修就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免让他出人头地。
4.翻译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5.《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没能在世上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2021-11-27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B.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C.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D.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三司,宋代设置“度支、户部、盐铁”三司管理财政大权。
C.疏,也叫奏章,是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D.拜,授予官职。与“拜”同义的词还有“摄”“除”“擢”“转”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看他写的文章后,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周怀政之诛,皇帝没有罪及太子是他的功劳。他每次直言进谏都能使皇上恍然大悟,欣然采纳。
D.李迪忠心为国,主动请求戍边。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
②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5)根据材料概括哪些事表现了李迪“胆量非凡”。
2021-11-15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B.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C.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D.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根据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长辈可以称呼其名,其它人只能称呼其字。名和字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
B.《春秋》,相传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五经”。
C.三版,亦作“三板”,即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D.团练副使,官名。唐朝始置,为团练使副职。五代沿置,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定为准从六品。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无职掌。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认为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
B.苏轼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恪尽职守。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随缘自适。虽受小人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怡然独居于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022-07-17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