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体裁 >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6 题号:1214457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①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②,留恋处,兰舟③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④。念去去⑤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⑥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⑦,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①[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休息,亦是送别的地方。②[都门帐饮无绪]都门,京城,这里指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幕宴饮饯别。无绪,没有好的情绪。③[兰舟]船的美称。④[凝噎]说不出话。⑤[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⑥[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称。⑦[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1.下面对本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B.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2.试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前线,于是上疏告老。此词即作于其间。敧(qī)斜:倾斜,歪斜。拼(pàn判) 却:甘愿。
1.词的上阕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根据下阕,概括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2018-01-03更新 | 8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下列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诗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为悲苦的。
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作者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直抒胸臆,紧紧围绕一个“愁”字,抒发了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2018-09-06更新 | 12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桂枝香 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②陈亮(1143年—1194年):一生力主抗金,竭忧于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
1.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