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06 题号:121724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那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注】上下。

公笃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注】固:班固,东汉史学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所发明                           发明:独到阐发
B.文不在                       兹:同“滋”,生长
C.秦人虽以涂炭               遇:对待
D.倔强其间                           倔强:努力振作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在滁也       或言朝廷
B.吾老其间       公笃朋友
C.皆出涕       与迁、固上下
D.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       文气衰弱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
C.阏其颓波,东注之海
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使它像水入大海一样回归正途
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国公。
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所写文章繁简得当,当时无人能及。
C.欧阳修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建树,《五代史》的成就可与《史记》等媲美。
D.欧阳修先后做过七郡太守,为官严明又不失宽厚,在世时百姓就为其立祠。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6.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请根据最后两段,说明“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化。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苏辙

①孟德者,神勇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戌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为侯者所执。德具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足道哉?

(有删改)


注释:①神勇\禁卫军的军营。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德具本末(          )
(2)而其色于面颜(          )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神勇退卒也/曾何猛兽足道哉
B.其子与人/德不顾死
C.凡猛兽能识人气/大女郎也
D.人望知之/拔剑切啖之
3.孟德对山林的爱好到了痴迷的地步,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4.作者称孟德为“有道者”,请结合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议论,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他们身上的“浩然之气”。
苏武 司马迁 文天祥 孟子
2019-12-13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藏书室

苏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B.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C.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D.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B.“先君”,在这里指的是前代的君主,“先”在这里表示尊称死去的人。
C.“古训”,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
D.“社稷”,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在这里是用为国家的代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2020-06-14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成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乡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而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其里人,曰:“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

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选自《苏辙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以徭役、沟洫事成郡邑  责:要求
B.予退而其里人     质:询问
C.游者相弥月     属:接连
D.愿得予文以其首     冠:超越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但少有交游。
B.苏辙前往拜访归老于家的李简夫,李简夫仰慕白乐天,归乡十五年,生活简约,谈吐不俗,曾与朝中有声望的公卿相知。
C.苏辙从李简夫的乡人那里听闻,李简夫的儿子李君武放弃官职,在乡里谋求生计,不辞辛劳,不久他家便以富足闻名。
D.苏辙虽然仰慕李简夫的为人,并为他的诗集作序,但是也为李简夫退居乡间与乡人为伍感到遗憾。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
(2)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
4.苏辙从哪些方面评价了李简夫?请简要概括。
2020-07-03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