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16 题号:121952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锺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练,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鳟知其及祸;及成,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臭,不可遍,聊举数人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俭示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奢则不逊,俭则                       固:鄙陋,寒酸
B.俯仰命益,如此者                    再:再次
C.远罪                                     丰:使……足
D.不可遍                                     数:列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慈子逆                                 风飘飘吹衣
B.君子寡欲则不役                  不拘时,学于余
C.人莫                                     外无期功强近
D.聊举数人训汝                           秦亦不城予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4.下列句子全都是司马光崇尚俭约原因的一组是(     )
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②俭,德之共也
③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④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⑤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⑥以约失之者,鲜矣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第二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
B.第一则材料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
C.第二则材料用正考父、季文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以俭立名的道理,用管仲、公叔文子、石崇、寇莱公之例来论证“以侈自败”的道理。
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丰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2)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两则家训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汉武帝治盗措施的记述和王夫之的评论,揭示了严苛法制在治理盗贼问题上的局限性。汉武帝依靠酷吏和严刑峻法,虽然一时震慑了盗贼,但由于过于苛刻,导致官吏和百姓互相隐瞒,反而使盗贼问题更加严重。王夫之则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宽严相济,认为过度严苛只会让盗贼更加隐匿,难以根治。文章通过对比,强调了治国理政应注重人性和实际效果。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帝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数。帝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郡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当连坐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于是作《沉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是时,暴胜之为直指使者,所诛杀二千石以下尤多,威震州郡。至勃海,闻郡人隽不疑贤,请与相见。不疑入,胜之履起迎。曰:“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深纳其戒;及还,表荐不疑,上召拜不疑为青州刺史。济南王贺亦为绣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盗多所纵舍以奉使不称免,叹曰:“吾闻活千人,子孙有封,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治奸以迫,则奸愈匿,而盗其尤者也。盗之初觉也,未有不骇而急窜者也。当其为盗日,未有不豫谋一可匿之穴以伏者也。求之愈急,则匿益固,匿之者亦恐其连坐而固匿之。则虽秦政之威,不能获项伯于张良之家,况一有司而任数不可诘之隶卒乎?迨其渐久,而上之求之也舒,则盗不能久处橐闭之中,匿者亦倦而厌之,则有复归田里而无忌者,于是而获之易于圈豕。夫不才之有司,岂以盗之贼民病国为忧哉?畏以是为罪谪耳。高帝治盗,唯曰“盗者抵罪”,而之不急。呜呼!上失其道而盗起,况凭一往之怒,立一切之法,以成乎不可弭之势哉!汉武有丧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①渠率:首领。②品:标准。③履起迎:趿拉着鞋子就(急忙)起身迎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济南王贺亦为绣衣御史A逐捕魏郡B群盗C多D所纵舍E以奉使F不称G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与《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意思相同。
B.胜,指完、尽,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思相同。
C.“当其为盗之日”的“之”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责,指责求、责令,与《促织》中“令以责之里正”的“责”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群盗蜂起的局面,汉武帝先是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去督促镇压,后又派范昆、张德等人调兵围剿,但并未消除匪患。
B.面对为祸不绝的盗贼,信奉以严法酷吏统治臣民的汉武帝制定了《沉命法》,但却没收到实效,盗贼反而越来越多。
C.暴胜之经手处死了众多官吏,隽不疑向他进言,希望他能够恩威并施,暴胜之深以为然,并在回到朝廷后举荐了隽不疑。
D.在王夫之看来,相较于汉高祖当年治盗只下令“盗者抵罪”的做法,汉武帝所用的治盗之法,其不当是显而易见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
(2)盗之初觉也,未有不骇而急窜者也。
5.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苛治盗,但效果不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析其原因。
2024-09-14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上怒稍解。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数十人等,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鞋而系之/
B.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鞋而系之/
C.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鞋而系之/
D.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鞋而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陵,古代帝王坟墓的专用词叫陵,其命名多与谥号或所在地有关,文中指唐太宗的陵墓。
B.籍没,古代的一种处罚手段,是指将犯罪之人的财产或家口登记在册,没收为官府所有。
C.乞骸骨,指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同样意思的还有致仕、休致、休沐、致事等。
D.桃李,本义指桃花和李花,形容人的美貌,但文中是将其比喻为所推荐的优秀后辈和门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势,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退让,但在劝谏中又讲究方法,富有智慧。
B.狄仁杰奉公执法,忠于法律,他认为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破坏法度,放纵作奸犯科之人,以伤公正。
C.狄仁杰认为在越王结党案中,有些人是被冤枉而遭错误处置的,于是直言相谏,太后原谅了他们。
D.狄仁杰为朝廷推荐了很多优秀人才,而且大多得到了重用,他认为有人可能对此产生了一些误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
(2)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
5.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太后信任和尊重狄仁杰?
2022-05-25更新 | 1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魏善A楚B下C兵D三川E塞轘辕缑氏F之G口H当I屯留J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争利者于市”与“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中的“市”意思相同。
B.“去王业远矣”的中“去”字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的“去”意思不同。
C.“而天下不以为暴”与“秋以为期”(《氓》)两句中的“以为”意思相同。
D.“而使陈庄相蜀”中的“相”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中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两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
B.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
C.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5.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8-30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